豫园灯会历史悠久,有着百余年的文化发展轨迹。自1995年起,由豫园商城连续承办30年的豫园灯会已在2025年1月1日开幕,“不止灯彩——豫园灯会三十年暨中国灯彩艺术展”与豫园灯会同步启动,将持续到2月28日结束。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园灯会不仅是上海新春民俗的代表,更是全国各地非遗项目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本次灯彩艺术展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自贡、泉州、硖石、潮州等全国灯彩非遗大师齐聚一堂 ,画骨、写灯、刻纸、针刺……各地灯彩非遗技艺无不特色鲜明。
全国各地非遗大师们为展现不同地域和流派特色,均带来了他们最为得意的代表作品,让参观者在流光溢彩间体会到中国各地灯彩非遗的精湛工艺与匠心独运。来看介绍↓
仙姿鹤影——惟妙惟肖的“江南灯王”
非遗传人:吕协庄/龚智瑜
“江南灯王”何克明大师所创造的立体动物灯彩,融合了江南的玲珑雅韵与海派的精工细作,是上海灯彩中最精粹的一部分。鹤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具有仙气的灵物,本次展出的立鹤与回首鹤,代表着吉祥、长寿、高洁的美好寓意。
立鹤是上海灯彩中的经典之作,它形态逼真,姿态优雅,艺术家通过精湛的工艺处理,将鹤的高贵与纯洁展现于栩栩如生的灯彩中。
回首鹤则多了一份动感与情绪的表达,回首姿态惟妙惟肖,眼波流转中仿佛在述说一个故事。兼具外在美的同时,又展现出鹤在中国文化中和谐、平衡与自省的深刻内涵。
北京宫灯——巍峨庄严的“宫廷巨匠”
非遗传人:翟玉良
老北京宫灯也叫作宫廷花灯,是皇宫专用灯。材质主要以细木为龙骨,在其之上镶嵌绢纱和玻璃,在外部绘以各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北京灯彩既有北方的豪迈,技艺上又有南方的细腻,形成了带有浓郁京味的灯彩特色。
北京灯彩的制作技艺丰富多样,包括刺绣、雕刻、剪纸、书画等。这些技术手段使得北京灯彩成为一件集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
经多年改革,宫灯演化为今天的灯笼。新中国成立以后,红灯笼风行全国,节日及天安门等重要场合都悬挂灯笼,显得巍峨庄严,也代表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好寓意。
荷花灯——变幻万千的“秦淮莫奈”
非遗传人:顾业亮
秦淮灯彩是传统灯彩艺术的重要流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地域特征,荷花灯是其重要的组成元素和文化符号,它沿袭了古人以灯拟星的文化象征观念,是对人星混同、天人合一观念的艺术表达。
制作一盏荷花灯要经过劈篾、染纸、剪裁、扎花瓣、裱糊、做骨架、安装等62道工序,才能完成从纸到灯的蜕变,可见秦淮灯彩的复杂性和手作的精细程度。
秦淮灯彩在造型设计上强调藏露得宜、疏密有致。荷花灯在色彩上采用“浸染法”,使得花瓣色泽淡雅变幻、层次感强,常用红、黄、金等暖色调,造就荷花明快生动、光影中灵动百变的迷人之姿。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人们通过放荷花灯进行祈愿祝福,寄托对逝者的缅怀,也用来祈求愿望达成和诸事顺利,因此荷花灯具有吉祥如意、美满幸福的象征。
“品字亭”灯——匠心独运的“飞针侠士”
非遗传人:费志涛
“品字亭”灯是传统硖石灯彩的代表作之一,属建筑类造型。根据古代凉亭的制作风格进行设计,为品字形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式样立体,十分独特。
针刺工艺是硖石灯彩的一大特色,“品字亭”灯布满了约300万个针孔,通过针刺技艺,灯彩表面呈现出精美的图案和纹样,因范成大描述其为“以碎罗红白相间砌成,功夫妙天下,多至万眼”,而得“万眼罗”之称,尽显精工匠意。
“品字亭”灯还结合了现代光电设备,工艺精湛细腻,实现了“灯中有灯,静中有动”的效果,达到了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之间的完美平衡。
自贡灯彩——世界一绝的“川蜀大师”
非遗传人:万松涛
万松涛是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自贡市过去的商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商品,他们把这些普通的瓷器扎成各种形状,再挑出去卖,这样做既好看,又不容易碰坏瓷器。久而久之,用瓷器扎彩灯,就成为自贡瓷器商人的一项绝活。
选材、捆扎、装灯是制作自贡灯彩的主要步骤。灯彩多选轻质带镂空花纹的骨瓷,再选粗细适宜的棉线涂抹桐油密封进行捆扎,最后在瓷碗里装灯,接上电源,顿时灯光闪闪,瓷碗晶莹剔透,碗上的图案一下就生动起来。
本次展出的瓷器灯呈圆形,中心为生动的中国龙,图案线条流畅、细节丰富,传达了尊贵、好运的吉祥寓意。若在夜间点灯观赏,浅色的龙与深色的底色便会形成对比,使其飞舞之姿更加灵动耀眼。
瓷器灯不仅是自贡的独创,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手工技艺,被誉为“国宝”和“世界一绝”,向世人昭示了今日自贡人的创新精神和精湛技艺。
泉州灯彩——立形于纸的“刻纸神手”
非遗传人:黄丽凤
一盏花灯两项非遗,泉州花灯以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被称为“刻纸神手”的李尧宝创造了泉州无骨刻纸料丝花灯的技艺,而创作了此次展出灯彩作品的黄丽凤,正是泉州李尧宝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泉州无骨刻纸料丝花灯通体没有骨架,用刻纸技艺完成局部装饰,其中还包含闽南古建筑、古家具特色彩绘,并镶嵌玻璃料丝工艺,十分精美,别具一格。
刻纸灯根据花灯造型,将纸板分解成若干块面,通过细心雕刻后,将块面粘合并分别上色,便成刻纸灯。这种花灯靠纸板相互支撑分解压力,无需扎制灯骨,故叫“无骨刻纸灯”。灯彩会用专门的油漆手工施以三层叠彩绘,使得色彩更加丰富和立体。
泉州无骨刻纸料丝花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展现了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潮州灯彩——重现奇境的“文武奇才”
非遗传人:黄韬
黄韬毕业于广东省陶瓷学校工艺雕塑专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花灯”的市级传承人。彩扎“立式灯屏”是潮州特有的灯彩艺术,它通过选取戏曲的经典场景、神话传说等素材,扎制出特定的人物场景,组成整屏展出的花灯。
本次展出的作品《织绣迎春》呈现的是绣女在花厅摆花规做潮绣的生活场景。以潮剧唐明服饰装扮、立体布景。凤寄予鸾凤和鸣,桔寄予富贵吉祥之意。作品整体憧憬美满幸福、自由祥和的生活。
作品《廉锦枫取珠》取材于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中一折。相传武则天时期,廉锦枫因母亲病思食海参,练就水性,潜海捞参,不幸被青丘国渔人网得,要将她典卖。幸遇大唐读书人唐敖出银赎救。廉锦枫重返大海,刺蚌得珠,回报救命恩人。
潮州灯彩题材丰富、造型精巧、细节考究,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在节庆和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们民俗活动和社交的媒介。
汕头油纸灯——笔法精妙的“写灯宗师”
制灯人:陈周茂/陈跃东
汕头油纸灯起源于战国,后传入潮汕地区。清初的前美村下底园陈氏先祖传承了这一工艺,并一代代传下来,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陈周茂正是汕头前美灯笼村的煌园油纸灯笼的传承人,拥有50多年的灯笼制作经验。他的儿子陈跃东是第三代传承人。
油纸灯制作包括浸竹、劈竹、削篾、制坯、编织、糊纸、写字、上油等多个工序,其中写灯尤其重要,不仅需要书法功底,还考验着匠人的空间立体感与美术功底。本次展出的作品以传统的红色为点缀,通过“万事如意”等字样表达对美好生活寄予的希望。
另外,不同姓氏的灯笼背后还会写上不同的世家标识,这已经演变成一种族群迁徙历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遗产。
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竹子做的灯笼代表着“财丁兴旺”“德泽绵长”,深受民众喜爱。在祠堂庙宇内,人们会悬挂油纸灯笼以祈求美满,寓意吉祥。
快看!宝山的年味一下子就来了!
骑行党必看!长江边私藏的宝藏岸线,美到想让人“离家出走” | 宝山滨江公园
新年溜娃不用愁,快来宝山的这些公园逛逛吧 | 爱申活暖心春
编辑:陆天宇
资料:上海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