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1日电 题:坚守在寒冬大漠里的石油人:让“暖流”跑在寒流前

新华社记者刘兵、顾煜、宿传义

“一条长龙八千里,日日夜夜不停息……”大年初四清晨9点30分,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第一站,站长梁士佳和同事们照例开过晨会、唱完站歌后,便戴上安全帽,带上检测设备,在凛冽的寒风中,开启了新一天的保供巡检工作。

西气东输第一站是西气东输管道一线最西端油气集输枢纽,承担着塔里木油田八成以上的天然气计量集输任务,年输气能力400亿立方米。坚守在此的石油工人,常年在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确保从新疆到长三角沿线约5亿居民的供气安全。

从站控室到生产装置区虽只有不到百米的距离,但扑面而来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风让人感觉全身僵直、步履艰难,梁士佳和同事张雅慧似乎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白色安全帽和红色制服的身影在大大小小黄色天然气管线间来回自如穿行。

“你听,管道中的气流轰隆作响;你摸,管道还有30多摄氏度的温度。我们巡检时,只要冻得难受,就用手和脸贴一贴管道,暖和一下继续前进。”梁士佳笑着告诉记者这个小“秘密”。

用无人机视角从空中俯瞰,站内各类管道、设备有序排布,仿佛一块块集成电路板镶在地上。梁士佳说,全站共有大大小小的输气管线5000多米,他们必须用眼睛和检测仪扫过一个个仪表、一段段管道,不能有任何疏漏。

近1个半小时的巡检结束时,他们的脸颊通红,眉毛和额前发梢也挂满了霜花。回到值班室内,来不及多暖和一会,梁士佳便又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个个运行和安全数据。

“1、2、3,就在我数数的三秒钟内,管道流过的天然气量就够5000个家庭用一天。春节期间是居民用气高峰期,我们要随时根据上级用气指令及时做好调控参数。越是节日期间越要认真,越要精细。”梁士佳说。

今年26岁的张雅慧来到西气东输第一站工作已有3年多,她的家在距离西气东输第一站约200公里的库尔勒,库尔勒的民生和工业用气就来自这里。“虽然自己不能跟家人一起过年,但家人冬季采暖、做饭用的天然气,都有我出的一份力。”每当想到这里,张雅慧心里就会涌出一股暖流。

分析计量数据、更新设备信息、做好站场运行……张雅慧的工作任务较多。随着场站数智化转型加快,2023年西气东输第一站正式启用智能巡检机器人,建立了人机联合巡检新模式,站内人工巡检频次也由每天6次降低到每天1次。

“通过投用智能巡检机器人等,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夜间无人值守。”张雅慧告诉记者,但是为了能最大限度排查各类未知隐患,人工巡检必不可少。由于站内不能离人,今年春节张雅慧和6名同事继续在一线坚守岗位。

正是在他们日夜“呵护”下,从投产开始,西气东输首站平稳运行至今,已安全平稳供气7400多天,“无一时短供,无一日断供”。安全平稳地把超3670亿立方米天然气送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开西气东输第一站的路上,寒风依旧呼啸。茫茫沙海中,一座座井架、一个个场站还有很多梁士佳、张雅慧这样坚守岗位的石油人,正将地下深处的天然气输送到华夏大地,让汩汩“暖流”跑赢寒流,穿越万里河山温暖千家万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