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今年春节档大片《封神第二部》的个人观后感,主观色彩较浓,仅供观众参考。文末附本人前年暑期写的影评《封神第一部》。
今年春节,原计划重点观看《封神2》和《射雕》两部大片。前两天听网上的朋友说,《射雕》全片三分之二是谈恋爱,三分之一是特效。看了《封神2》,发现一半是谈恋爱,一半是特效,并没好到哪去,遂决定取消包括《射雕》在内的其他影片观看计划。平心而论,这几部片子票房都不算差,《封神2》比《封神1》前三天上映票房翻了一番还多。贺岁片不能要求深度,看个热闹是足够的。
既然已经看了,加上本人作为上小学时就看过无数遍《封神演义》原著的骨灰粉,还是简单写一下对本片的一些意见。
先谈谈几个主要情节设计。
1.本片贯穿全剧的主线,是姬发和邓婵玉的敌国之恋。
据说,导演乌尔善改掉原著中邓婵玉和土行孙的畸形婚姻,是为了“尊重女性,符合现代女性价值观”。邓婵玉和土行孙的婚姻,被一些古典文学研究者认为是模仿《水浒》中扈三娘和王英的桥段,既有外表上的巨大反差,又有强迫情节,还夹杂着女性作为政治牺牲品的意义,有一种古代文人的恶趣味,改掉不可惜。但是改成啥了呢?
邓婵玉和姬发的恋爱,是中国古典演义小说中最陈旧、最烂俗的套路,即所谓的“敌国公主/外族女将爱上己方小白脸”,比如穆桂英爱上杨宗保,辽国公主爱上杨四郎。反过来不行,中原女子若被外族敌方掠走,必须守节自杀、或者忍辱负重抚养儿子,等等。这是中原儒家文化一方面对妇女做出礼教要求,另一方面男性又对化外女子意淫的结果。金庸也不例外,每部作品都有一堆邪教妖女/外国公主追求男主角,说明这个套路已经深入国人(尤其男性)的潜意识。这也是为什么看完《封神2》也不用再看《射雕》,除了人物名字不一样,特效把神仙换成武侠,其他都一样。
2.元始天尊让殷郊把他的法力吸走,赋予殷郊巨大法力和三头六臂的法相。这个改动,我认为符合原著精神,不算败笔。原著中虽然没有吸法力的情节,但是殷郊的师父广成子把最厉害的法宝番天印送给殷郊后,自己几乎变成了废物,也跟吸法力差不多了。影片中十二金仙全是龙套,吸谁的都差不多,改成元始天尊也没关系。
3.闻太师设十绝阵,这个改得还可以。原著中的十绝阵写得啰嗦又无聊,每个阵都由截教一位不同的神仙主持,阐教派2个人去攻打(第一个炮灰打探送死,第二个神仙破阵杀敌),还不如把30个冗员全精简掉,让闻仲一个人干。
总的来说,主线情节的硬伤是谈恋爱的内容太多,也没新意。这样不但挤压了神仙的戏份,也压缩了人间将相的镜头,使得除2个主角之外的角色戏太少,全不出彩。我的评价是低于第一部。
再谈谈主要演员。由于大部分角色在第一部中已经点评过,此处只谈谈第二部新亮相的演员。
1.女主角邓婵玉。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主演那尔那茜(蒙古族)把女将军邓婵玉的勇武善战、刚直纯良展现得恰如其分。尤其击鼓进军一个片段,很有点“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意境。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似曾相识的话,那就是邓婵玉这个角色让我觉得跟《阿凡达》中的女主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是指长相,而是人设),第一部中雷震子出场我也有这个感觉。加上有些网友认为殷郊的法相也像阿凡达(我倒没这感觉),看来剧组创作人员真是没少看阿凡达。
2.闻仲。闻仲是本片最失败的角色,原因很可能是戏份不够。闻仲法力高强,位高权重,作为第一配角,又是大反派,本来性格可以塑造得更复杂立体一些,然而导演并没给他多层次的人物展现机会,可能因为把大部分戏份留给了谈恋爱的两位主角,导致时间来不及。同为主要配角,跟第一部中李雪健饰演的姬昌比起来,高下立见。
最后说说对一些其他情节的看法。
1.纣王梦到少年时,父王遇到刺客,父兄只顾自己安危不管他的死活,算是给后来的杀父弑兄一个解释。我认为这个情节是画蛇添足,没什么必要。这也是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乃至社会热点案件中记者、律师们的流行思路,即罪犯、坏人之所以犯罪,一定是童年受过创伤,必须得从社会环境挖掘原因,就为说明“罪犯没有天生的坏人”。
2.为了主角谈恋爱,十二金仙没时间出场,杨戬哪吒也变成了龙套。五遁只是低级法术,杨戬的主要本领是八九玄功、七十二般变化,不但法力在第三代弟子中遥遥领先,实际战力也要超过十二金仙一大半人。西岐兵临城下、危在旦夕,这二位主力干将袖手旁观当个拉拉队员,实在说不过去。
3.西岐将军吕公望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物,被导演设计成捧着炸药包炸碉堡的革命烈士,生硬突兀。这哥们在第一部里出现过,我没注意。吕公望应为姜子牙的别称,用这个名字有什么深意吗?暗示他是姜子牙的化身?跟剧情没什么关系。
4.女将军半夜在军营里洗澡。这就属于硬塞的镜头,跟剧情毫无关系,三俗。
5.由于影片大量使用特效,昏天黑地大战一气,加上夜袭偷营等场景,导致整部影片70-80%的镜头是灰暗色的,没几个晴天丽日,使得视觉观感单调、压抑,减分。
希望第三部能够提高影片立意,在主线、情节、人物、色彩上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