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妈这是疯了吧?李家那种地方,她真敢往里跳?"
“她说了,火坑也好,福窝也罢,跳了才知道!”
这话,在当时的小村子里传得满天飞,人人都说我妈张秀红胆子大,不怕死,偏要嫁进李家试试。可谁又知道,这一跳,竟跳出了一辈子的福气。
我爸叫李占国,1988年大学毕业,那可是正儿八经的重点本科,比现在的“985”还金贵。长得高高大大,眉清目秀,一米八三的个子,站在人群里就像一根标杆,村里人见了他,都说:“老李家这儿子,真是争气啊!”
可就是这样一个出息的男人,硬生生被拖成了光棍。
原因说出来简单得很,全都怪我爷爷李老柱。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后来还当了村干部,带着乡亲们搞种植、养殖,日子过得比周围村都强。可他这个人,规矩大,脾气也倔,一辈子认死理儿。
我爸大学毕业后,本来被分配到南方的大厂工作,那可是别人做梦都想去的地方,可爷爷硬是花钱托关系,把他调回了县城。理由只有一个:“李家祖祖辈辈都在这块地上,咱不能离了根!”
可你说,一个堂堂大学生,回县城当个普通办公室文员,图啥?
大家都说:“李家家教太严,规矩太多,姑娘嫁进去怕是一辈子都得受气。”
刚开始,爷爷还不信邪,觉得只要儿子条件好,婚事早晚能定下来。
媒人一个接一个地来,姑娘一个接一个地见,可谁都不敢接这“火坑生意”。
我的两个姑姑比我爸年纪还小,早早就嫁人生子了,唯独他一个人,到了三十五岁还是“光棍司令”。
爷爷急了,奶奶也急了,每天念叨着:“李家不能绝后啊!”
后来,爷爷不得不放低标准,跟媒人说:“农村姑娘也行,家里穷点没关系,只要能干活,孝顺父母就好。”
可即便这样,媒人们还是摇头:“李家规矩太多,姑娘们不敢。”
直到有一天,媒人提到了我妈张秀红。
我妈家穷得叮当响。
姥爷早早去世,姥姥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靠种几亩地过日子。
村里人都说:“张家姑娘命苦,谁娶了她怕是要倒霉。”
可当媒人把我爸的情况一说,我妈却笑着说:“怕啥,有个正经工作,有个稳当家,嫁了就嫁了!”
媒人听了这话,嘴都合不上,心想这姑娘是真不怕死啊。
第一次见面是在村头的小树林里。
我妈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碎花衬衫,背着手站在树下,抬头看着我爸,眼睛里透着一股倔劲儿:“听说你家规矩多?我不怕,规矩是人定的,咱也能过得好。”
我爸愣住了,半天没说话。
后来,他跟我说:“当时就觉得,这姑娘不一样,她是真的有勇气。”
没多久,婚事定了下来。
可这事儿一传出去,村里人又炸了锅。
“张秀红是不是疯了?李家那是好嫁的地方吗?”
“哎呀,这姑娘怕是吃不了几年好日子!”
连姥姥都有点后悔,拉着我妈的手嘀咕:“闺女,真行吗?”
我妈却笑着回了一句:“妈,您放心,我有数。”
结婚那天,李家摆了二十几桌,村里人全来了。
五个姑姑穿得油光水滑,一个个忙着张罗,看着我妈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打量。
我妈却一点不怯场,笑着挨个敬酒,嘴里喊着“大姐”“小妹”,哄得大家直点头。
可谁都知道,真正的日子才刚开始。
婚后,我妈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爷爷规矩多,奶奶爱唠叨,五个姑姑隔三差五回娘家,叽叽喳喳地在耳边说个不停。
我妈刚过门时,连厨房的柴火堆在哪儿都不知道,做饭还得问清楚。
可她就是有一股倔劲儿,谁说啥都笑着答应,转头就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
有一次,大姑回来,嫌我妈洗衣服洗得不干净。
我妈没吭声,第二天一早就把家里所有的床单被罩都拆下来,拿到河边搓,硬是洗得白得发亮,晒在院子里晃得人眼疼。
爷爷看了直点头:“这媳妇有手劲儿!”
可日子并没有就此太平。
结婚第二年,我爸决定下海经商。
他辞了县城的工作,拿着仅有的几千块钱,开了一家小厂。
所有人都在骂我爸,只有我妈站出来,说了句:“只要你敢干,我就敢陪着。”
那几年,厂子刚起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我妈每天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把家里的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可工厂还是出了问题。
1993年冬天,厂子因为资金链断裂,差点倒闭。
我爸整日愁眉不展,连话都不想说。
有一天晚上,我妈端着一碗热汤,坐在我爸身边,说:“你别怕,大不了咱从头再来。”
我爸愣住了:“可这几年,你跟着我,受苦了。”
我妈笑了笑:“我嫁给你,就没想着享福,苦日子也能熬出头。”
后来,工厂终于挺过了那段最难的日子。
几年后,厂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爷爷终于松了口气,逢人就夸我妈:“我这儿媳妇,真是找对了!”
五个姑姑也开始对我妈刮目相看。
大姑生病时,我妈跑前跑后地帮忙;小姑生孩子时,我妈半夜送热汤。
渐渐地,五个姑姑都成了我妈的“铁杆闺蜜”,一到节假日就往家里跑。
而我妈对她们也特别好,逢年过节,总是买最好的东西送给她们。
村里人再提起我妈,都会竖起大拇指:“这火坑,真是跳对了!”
我妈却总是笑着说:“火坑不火坑,跳了才知道。”
这句话,像根针一样,扎在了所有人的心里。
几十年过去了,我妈用她的一腔勇气和智慧,把一个“火坑”变成了福窝。
而我爸,也用一生的努力,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
现在想想,那句“试试”,真是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