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就到了大年初四,

遵循习俗,

这天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灶神就是今天的主角啦!

那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

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是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民间恭迎灶神回来的日子。在传统习俗中,这一天人们往往不出门,家家户户守在家里一起迎接灶神。

为啥大年初四会被叫作“羊日”呢?这背后可藏着不少有趣的民俗故事和传统讲究。

来 历

大年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

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

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也记载,女娲在抟土造人之前,先创造了其他生灵。她于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

因此从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所以初四这天不能杀羊。而且在以前的大年初四,人们还会去“马神庙”烧香,马神庙供奉的有羊王、牛王、马王,祈求保佑人畜兴旺,三阳开泰,岁岁平安。

要扔穷

羊日有一件最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扔穷”,怎么个扔法呢?“扔穷”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打扫卫生,另一个就是扔垃圾。

初一是鸡日,是这一年的开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讲究初一不宜动扫帚,以免将新年的好运扫出门外,或者是招来扫把星,从而影响全年的运势。

所以初一这天,不讲究打扫卫生。

而到了初二,又是回娘家的日子,夫妻二人拎着礼物到女方家里看望,所以初二也不在家。

忙活了两天了,到了初三这天就讲究在家里休息。而且初三也被称为是“小年朝”,传说宋真宗时期,传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下诏,把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所有官员等休假五天,于是大年初三被称为是“小年朝”。

初三休息后,到了初四,就该打扫卫生了,这天要把房子里里外外清扫干净,做一个大扫除。

当然打扫只是“扔穷”的工作之一,更重要的则是扔垃圾。将打扫出来的垃圾,以及不需要的物品集中处理掉,象征着把家里的晦气、霉运和不吉利的事物统统赶走。

完成了这两件事,“扔穷”也就算是完成了。

除了“扔穷”,大年初四还有很多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带着千家万户的期盼,寓意着一年里的美好祝愿,让年味更浓,快来了解一下吧!

1

迎“灶神”

大年初四,是恭迎灶神的日子。“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俗谚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按习俗,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要在16时左右。

在北方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2

接五路

在大年初四的晚上,一般商家还会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可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呢?

原来,初五才是俗传财神的生日,为争利市,人们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晚上,名为“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祈愿财神爷能为家中带来吉祥富贵,在新的一年里财运亨通,兴旺发达。

3

吃“折罗”

中国传统的习俗,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宴会剩余的饭菜。是老北京以及河北地区的一个特有名词,张寿臣《化蜡千儿》中有记:“老太太晌午吃的散伙面,晚上吃的折罗。”

在寻常百姓家,正月初一到初三期间的剩饭菜便称为“折罗”,即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能忘记勤俭节约的美德。

4

吃粉条

南方一些地区大年初四这一天还要吃粉。粉条细长代表健康长寿,粉条又顺又直,则又可以寓意来年生活“平平顺顺”。

5

烙饼卷

大年初四,北方一般会吃烙饼卷鸡蛋。这是北方极普通的日常面食。至于为什么要吃这个,流传的说法是,这一天灶王爷回来了,家里就吃得清淡一些,让灶王爷知道自己勤俭持家,故在这一天人们会低调饮食,留个好印象,希望来年多多赐福。

大年初四

祝你四季平安 事事如意

在你的家乡

这天还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

一起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编辑:刘燕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河南卫视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