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时间2024年12月3日),听闻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人欣喜无比。
△北京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焕新朝阳,千狮贺春”舞狮主题表演
春节作为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最为重要的节日,是华夏文化共识。中国人有着系统规范的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中国传统新年源于中国农历纪年。春节即农历新年纪年的正月初一。中国华夏文明的祖先创造的农历纪年由天干地支组成。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一种方法。天干共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依次配对,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甲子”,用于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这是春节最早的形态。在商朝,人们会在年终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从宗教祭祀转变为民俗活动,并在汉武帝时期被正式确立为新年的开始的第一天,既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中国人的春节,充分体现了农耕文明地区人们对春天的敬畏。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到来万物生长,下地种田,预示着一年的耕作的开始,祈愿风调雨顺,一年平安,农业丰收。人们合家团聚,祭祖敬神。从而围绕这一天形成了全世界华人共同的中华纪年的新春节日。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对过春节的描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生动凝练地描绘了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春节的习俗、热闹、欢乐以及万象更新的社会实践景象。
△2025年1月29日,小朋友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体验“吹糖人”。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我从小就听老辈儿讲:三祭灶(腊月廿三,祭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四扫屋(腊月廿四要搞家庭扫除,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五蒸馍馍(廿五蒸馒头,备一个月的馍,不下厨做干粮);六杀猪(廿六杀猪宰羊备肉食,正月里不杀生);廿七、廿八歇工回家,待过年;廿九、三十全家团聚,共吃年夜饭,放鞭炮、守岁迎新年(现在是全家围坐电视机前看春晚),迎来新年正月初一钟声响起。
每当正月初一零点钟声响起,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大街小巷鞭炮齐鸣。鞭炮声声、烟花璀璨,人们欢度佳节、祈福未来。放鞭炮的习俗源于古代的“爆祭”活动,旨在敬神驱邪。传说放鞭炮可以驱赶“年兽”——一种古代传说中的恶兽,怕爆竹声。因此除夕夜放鞭炮逐渐成为一种习俗。爆竹源自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唐代开始盛行,宋代则更为普遍。除夕之夜放的鞭炮被称为“封门爆竹”,放过这道爆竹后,家人不能再到外面行走。阖家团圆,共吃年夜饭,同饮姑苏酒。至夜围着火盆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此时,长辈们会拿出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晚辈能够健康成长、学习进步、万事如意。长辈希望通过分发压岁钱为晚辈求得一年的好运。正如先秦儒家在推行以“仁政”治理国家的理论时,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以运于掌上。”(《孟子·梁惠王上》)。
此外,大年三十晚上给压岁钱还有驱邪避凶、保佑平安的作用,也是中国人倡导的“敬老爱幼”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三十晚上不扫地,要把财运留到来年。初一一早全家老少要穿新衣,按规矩扫院子、贴春联、祭祖、吃饺子,小辈要给长辈请安拜年。街坊邻居见面要互拜新年。初二、初三走亲访友,为的是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体现的是中华“和合文化”。初五“破五”吃饺子,饺子元宝也,是为迎财神,希望新的一年财运亨通;还有大扫除,以驱除不吉之气,将垃圾与贫穷和不好的事物送出门外,希望新的一年能有更好的生活。旨在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清洁的环境。正月十五团圆节,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期望家庭、生意、学习,都能圆圆满满,好事连连。过了正月十五商人开市、企业开工、学生开学,开始了一年的新生活。这就是“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一实践反映了中华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实践。也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的华夏一家亲的精神实质。春节是中国及华人社会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具有全球华人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也正在成为全世界人的节日。
△2025年1月30日,游客在澳门议事亭前地游玩。新华社发(张金加摄)
每逢春节前后,全世界华人都会围绕着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欢庆这一佳节。数千年来,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华夏民族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作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始的一代人,经历了一甲子的春节。这六十余个春节随着时代的变迁,过春节的形式既有传承,也有发展。但庆祝中国新年的核心思想没有变。至今,中国人到了腊月就要开始为欢庆春节购买年货、缝制新衣、游子还家、阖家团圆、走亲访友、娱乐休闲。
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回顾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春节前,童年起就在家跟着姥姥一起蒸馒头、炸丸子、炖肉,排队购年货,买吃食(肉、蛋、鸡、鱼、菜和点心匣子);正月初一随着爸爸、妈妈去逛庙会,看表演、买风车、放风筝、吃小吃。弱冠之年,学校放了寒假,就跑到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竹柳商店排队买花炮。到了除夕夜,吃过年夜饭,全胡同的孩子们就会不约而同地跑到街上来,打着灯笼挨院串,在胡同口放鞭炮,相互嬉戏。半夜回家和家人一起守岁到天明。
△2025年1月29日晚,中国中央芭蕾舞团演员和美国小朋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演出贺岁舞剧《过年》。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初一一早在家给长辈拜年,长辈们会给几毛钱不等的压岁钱,全家一起吃一顿初一的饺子,这顿饺子要用豆腐、粉丝一起煮,叫甜汤饺子。吃了初一的饺子,孩子们就会跑到街上去和邻居小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放鞭炮。初二开始跟着父母走亲访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作为世界华人共同认同的华夏迎新年的节日,为国际所认同。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人过春节的内容也随之开始丰富多彩。那时候我正在上大学,每年大年三十都会把同学聚到家中一起守岁。人们开始走进电影院去看通宵电影;卡拉OK厅里是过年聚会的家庭和好友。由中央电视台创办于1983年的庆祝中国新年的电视春晚成为了全世界华人共同收看的迎“中国人新年”的跨国晚会。据有关统计报道,2005年,全球央视春晚收视率曾达到37.6%。2024年春晚全媒体累计触达142亿人次,在电视端,春晚达到全国电视市场直播总收视份额为75.61%,其中15-44岁年轻用户规模占比达51.59%。平均收视率为29.5%,收视、传播人次等数据均创下新纪录。
中华文明源自农耕生产实践,春种秋收,夏管冬储。春节作为基于农耕文化与华夏文明之集大成的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这一国际化的认可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增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宋慰祖(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洪琳
审核:解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