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骅是中国的开国上将之一。

他于1930年加入了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生追随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党内忠诚的优秀政治工作者。



莫文骅1910年出生于浙江的一个书香家庭,小时候他的家境比较殷实,父母也是当地中学的老师,在父母的熏陶下,他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也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

后来国内时局动荡,父亲的生意倒闭,从此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但父母还是非常注重莫文骅的教育,他凭借着聪明和刻苦考上了洋学堂,在英语学习上他尤其用功,后来这个爱好让他终身受益。

1941年,莫文骅正在办公室处理文件,突然听见了门外的吵闹声,他推开门,就看到自己手下的两个干部正被人捆绑着,他立即上前询问情况。

“怎么回事?还有没有王法了?”军法处长莫文骅看到自己手下的两名干部,被人绑起来准备拉去枪毙,立马不乐意了。

“莫处长,这两个人犯事了,要拉出去枪毙。”押赴的士兵回答。



莫文骅非常困惑,为什么他们枪毙留守兵团人员,自己却毫不知情,况且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究竟是犯了什么事,需要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疑惑着,西北局组织部长陈正人走了过来。他代表西北局告诉莫文骅,王震同志率领的359旅里的两名干部向百姓开枪,必须军法处置,依法处以枪决。

莫文骅一听就发觉不对劲,身为自己手底下的干部,作风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哪怕是普通士兵,也不可能无缘无故朝百姓开枪,何况是这些干部。

他质问陈正人,组织部做任何事都要向他批准,为什么要枪毙他手下的两名干部,他却不知情?

陈正人告诉他,事情已经查明白了,这是西北局的决定,让他赶紧把字签了,不要指望能包庇下属。

这样敷衍的态度让莫文骅非常愤怒,莫文骅气得眼睛瞪得溜圆,他一拍桌子,对陈正人和他的手下小将说道:“我看谁敢动!先把人留下,留守兵团是我们的好兄弟,这件事我要查清楚,如果真是你们说的那样,就算枪毙我也没意见!”

陈正人却回复道:“不用调查,现场的群众都说了,就是他们两个的其中一人,在县政府大院开的枪。”说着就要把人带走。

莫文骅不知道组织部为何如此急忙想要枪毙二人,他觉得其中必有蹊跷,如果不查清楚,两名干部很可能成为冤魂。

他点上了一支烟,语重心长地说道:“正人兄啊,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还是先让军法处方面调查一番,切勿听信一面之词而错杀了好同志。”

“好,我给你三天时间,要是查不出实情,就按我们的办!”说罢,陈正人大手一挥,“放人!”

莫文骅决定事不宜迟,他穿好大衣,当即前往县政府大院调查情况。他经过一番打听,来到了事发现场的路面,在附近逛了几圈后,没有发现任何线索。

县大队的人态度非常嚣张,他们仗着人多势众,纷纷把矛头指向了两名干部,咬定就是他们开的枪,但两名干部的说法截然相反,正苦恼没有办法破案时,旁边的墙面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伸出手仔细地在墙上摸索,突然,他手一缩,眼睛定在了墙上的一处凹陷。

凭借多年的征战经验,他很快便认出了这是子弹撞击留下的痕迹,他用手指了指凹槽,随后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心中有了主意。

他想到可以通过枪的子弹痕迹对比,还原事件的真相。于是,他立马让两边的涉案人员分别对着墙面射击。

结果,同样的距离,受击过的墙面弹孔却不一样大,县大队使用的是步枪,射击后留下的坑大一些,而359旅使用的是驳壳枪,留下的坑则小很多。

而墙面的弹孔正符合被步枪射击后的情形,在这样的铁证下,县政府人员最终承认,是他们开的枪。

沉冤得雪的359旅干部激动地握着莫文骅的手,感谢他救了自己的命。

莫文骅转过头对陈正人说道:“现在还执行枪决吗?”陈正人惭愧地低下了头,原以为莫文骅还会继续说什么,没想到莫文骅却大手一挥,表示这件事就让它过去吧。

他让双方各自写一份检讨,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他不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陈正人和县大队的人听到后,不停地道谢,并且对两名干部深深鞠了一躬,表示歉意,此事就算彻底翻篇了。



这件事情后,莫文骅受到毛主席的夸赞,称他不愧是倔驴,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魄,正是他的追根究底,才救下了两名无辜同志的性命。

“好啊!这个莫文骅,果然不同凡响。”连西北局的高层听说此事后,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后来,上面要求大家一起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理论,为此,他们特意开办革命思想课程。

大家都在如火如荼地学习着毛主席的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争取不脱离党的基本路线,这让莫文骅非常高兴。

但他发现学员们的学习进度很慢,一学期都快结束了,但他们的课程才上到一半,他想要查明其中的原因。

一次,他照常在教室外视察时,发现许多同志正在交头接耳聊着天。这种现象在年轻男女之间,尤其严重。

很明显,他们在谈恋爱。如此神圣的场合,竟然公开地嬉笑打闹,完全无视党内纪律。莫文骅又转到别的教室,发现同样的现象不在少数,这让他又气又急。

当他看到其中有一位自己手底下的女学员时,他将女学员叫了出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莫文骅立即把情况反映给了毛主席,他向毛主席提议,应该禁止学员谈恋爱,一则是因为谈恋爱耽误学习;二是那些女学员非常年轻,没什么社会阅历,容易犯错误。往往这种小姑娘,在爱情的冲击下,更容易做出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莫文骅向毛主席提出,应该按照纪律对该女学员进行处罚,而另外的男同志,因为不是学员,所以不用处罚。

毛主席听到这开始哈哈大笑:“莫文骅啊,你这样想就不对了,感情是两个人的事,要是男同志不配合,女学员和谁聊去?所以啊,两个人都有责任,男同志,也该罚,只不过是让他的领导来处罚。”

听了毛主席的一番话,莫文骅只觉茅塞顿开,他承认自己认知出现了偏差,是毛主席给他上了一课,之后,莫文骅对毛主席的敬佩更多了几分。

政治工作

1935年12月,中共在瓦窑堡召开会议,会议上分析了我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并及时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

为了落实这一方针,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军学校,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

这是党在战略上的重大调整,面对这一新情况、新局面,很多学员转不过弯,莫文骅就开始给学员们做思想工作。

他告诉学员,目前党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然后才是阶级斗争,使学员能够跟上党的思想路线。

1936年,著名的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劫持了蒋介石极其亲属,逼着他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使得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红军大学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莫文骅仍担任“抗大”的政治部主任。1937年,出于对战争后方的考虑,共产党在陕甘宁地区留下了1.5万余人的留守兵团,莫文骅任该团的军法处长。

之后的莫文骅一直兢兢业业从事政治工作,担任过许多届中国人大代表,不幸的是,1976年毛主席突然离世,这让他悲痛万分。

198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莫文骅离职休养,这时他已年近八旬,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写了好几本著作,可谓奋斗一生,死而后已。

在他晚年的时候,他把家里的藏书和其他重要的物件都捐献给了博物馆,2000年,莫文骅于北京逝世,享年90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