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新 周莹 通讯员 王裕华

掌上咸宁报道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发展大局。

去年,市人社部门把促进就业、强化保障、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饭碗”问题作为筑牢社会稳定之基、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责任和使命,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目前,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06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74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920人,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3552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761人,新增返乡创业3945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74.32%、377.42%、258.40%、178.32%、118.13%、136.03%。

数字的背后是民生。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我市就业创业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平台搭建,让就业之路更加畅通


2024年11月16日,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举行的咸宁市企事业单位“引才专列”活动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大学生们纷纷投递简历、咨询问题,用人单位也拿出满满诚意,通过事业平台、工资待遇、生活补贴等吸引青年才俊。

活动当天,招聘会共提供优质事业编制岗位99个、重点企业高薪技术岗位500多个,吸引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众多湖南省内高校毕业生前来应聘。

“本科生月薪7000元到1.1万元,硕士9000元到1.6万元,会根据不同学校和面试的情况再进行调整。”维达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专员周斯慧表示,当天前来咨询的大学生较多,现场有7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据统计,当天企业单位现场招聘环节进场咨询354人,投递简历达成就业意向106人,线上报名59人。事业单位现场咨询300余人,线上报名165人,线下报名82人。

近两年来,我市在全国创新开展“引才专列”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组团赴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燕山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招才引智,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1000余人。

天天有岗位,月月有活动。我市还举办了一系列公共招聘活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高校毕业生服务月”等系列专项招聘活动,为企业与用工单位搭建供需服务平台。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共举办招聘会464场。其中,线上315场,线下149场,服务各类用人单位7410家次,发布各类就业岗位22.41万个次。

技能培训,让再就业人员更有底气

“202名学员取得结业证书和相应技能等级证书,有就业意向187人,已签订就业意向协议184人,签约就业率98%。”


2024年8月5日,以“咸宁护工·提技强能”为主题的咸宁首个养老护理员高级培训班顺利结业,结业典礼上公布的一组数据十分惹眼。

该培训从2024年7月21日开始,为期15天,按照脱产培训、统一食宿、集中管理的模式,通过理论讲解、实操训练、外出实习的方式开展,培训课程理论占30%、实操占70%,所有学员均通过技能等级考试,取得高级证书164人、中级证书38人,持证率100%。培训期间,先后4次组织医院、家政公司、养老机构23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870个,面对面与培训学员进行岗位推荐和洽谈。

“经过正规培训,持证上岗,内心更有底气。”来自咸安区金叶小区的学员李红卫,早年从老烟厂下岗后,一直待业在家照顾双亲,有给父母当“护工”的基础。通过这次培训,他不仅拿到了高级班结业证、高级护工证和优秀学员证,还系统地学习了康复训练、跌倒急救等理论和实践知识。结业后,他收到帏程人才、武汉友缘等十多家养老和家政公司的用人意向书。

2024年,我市组织开展“咸宁护工”养老护理员高级培训班,结合我市建设康养城市定位,进一步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以养老护理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共举办81个班次,2909人参加培训,已顺利结业2354人。先后组织153家次医院、家政公司、养老机构为培训班提供就业岗位4178个,面对面与培训学员进行岗位推荐和洽谈,已签订就业意向协议1494人、意向就业签约率91%。

同时,我市针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脱贫人员、残疾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差异化的就业创业培训。通过培训补贴政策引导,改善培训条件,建强师资队伍,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持续推行“互联网+”培训,加大“咸宁就业驿站”线上培训平台运用和推广。

目前,全市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4761人,其中就业创业培训1847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8%。

政策扶持,让高质量创业破茧成蝶


1月6日,记者走进赤壁市赤壁镇青山村有才能家庭农场光伏大棚养殖项目现场,看到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在冬阳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收获“阳光”,转换为电能。光伏大棚下是一个个养蛙池,密集的蛙苗在池里跳来跳去。

“牛蛙市场前景好,对养殖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我们利用原有水面上的立柱拉网箱,实现棚顶发电,棚下进行养殖或种植。”养殖基地负责人潘三兰说,光伏板不仅能起到遮荫降温的作用,还有利于牛蛙生长。

2019年,当得知家乡出台系列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潘三兰回村创办了赤壁市有才能家庭农场。创业初期,当地政府和各部门积极与他对接,提供多方面扶持政策,农场迅速走上正轨。

“在我们农场准备上牛蛙养殖项目时,缺少资金,技术也跟不上,后来我就找到了人社部门寻求帮助。”潘三兰告诉记者,当地人社部门了解情况后,帮他申请了100万元的贴息贷款,并且还从华中农业大学和省水产科学院请来了专家给他进行技术指导。目前,农场牛蛙养殖态势良好,蛙年产量300万斤,鱼类年产量24万斤,并带动周边71位村民就业。

去年,我市深入实施“我兴楚乡·创在咸宁”返乡创业行动计划,不断改善创业环境,引导更多人员返乡创业。据统计,2024年,全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30笔、31.29亿元;新增返乡创业人员3945人,带动就业18207人。

在加大政策扶持、促进政策落地的同时,市人社部门不断扩充和打造创业孵化基地,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抱团发展,提高创业成功率。

咸安区返乡大学生程科创办的香城文创空间,为返乡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精准解决他们的创业需求;

退伍军人李亚光创办鑫众诚创业孵化基地,已入孵返乡创业实体20家……

源头丰盈方能清流不断。在咸宁,像程科、李亚光等有着创业梦想的人还有很多。从当初“走南闯北”的打工者,到现在“群凤还巢”的创业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很多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股创新创业大潮正在咸宁风生水起。

目前,全市已建成返乡创业园18个,累计入驻创业实体近2000个、带动就业近3万人。同时,创建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3个、返乡创业示范园7个、返乡创业示范项目47个,累计获得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奖补资金1179.5万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