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街市上的芭蕾》的创作过程特别,从天而降似的。
大约在2020年底,朋友推送来一则新闻报道,云南边陲有一家肉铺,店家7岁的女儿在油腻的铺子里练芭蕾,起初她请不到好的芭蕾老师,用阿妈的手机看舞蹈视频,自学芭蕾。
那边在案板上“咔咔“地斩猪骨,绞肉机轰隆隆地绞肉糜,飞溅的骨渣、碎肉,很是油腻,烟火气十足。这边,小女孩换上舞鞋,从容地踮起脚尖,双手环绕举过头顶,若无其事地练起纯净、唯美的芭蕾。
小女孩的舞姿里透出一种仙气,小眼神纯洁无瑕,眉宇间凝结对艺术的虔诚。泥泞的,震碎宁静的现实,和翩然起舞的小女孩形成的画面反差强烈。我看得心头一震,再也坐不住了。
经石如女士多方联系,我和小女孩约好进行远程的视频采访。采访当天来了几个和小女孩曾一起扶着竹竿在田埂上跳芭蕾的小伙伴,她们看着样貌普通,一旦换上舞裙,跳起舞来,美若仙子。
我和孩子们聊共同关心的话题,很快她们纷纷打开话匣,敞开心扉。有孩子请我去她家吃饭。两个家里在经营肉铺的女孩说,爸妈把卖剩的肉带回家,她们吃厌了,几乎不碰肉,爱吃蔬菜、菌子,最心仪的美食是炸馒头片。也有孩子的爸妈在街市上做小生意,在山上种植三七的,外出打工的,一个女孩谈及辛劳的阿妈干活时震裂了虎口,忍不住失声哭出来。她身旁的女孩有同感,陪着抹眼泪。
孩子们崇拜来自北京的舞蹈老师,这对伉俪来到深山,无偿辅导孩子学芭蕾。刚来那会村民们轻慢芭蕾,他们不得已去校门口蹲守,看到漂亮的、身材比例不错的孩子拦下,说服她们尝试学芭蕾。
小女孩们学了芭蕾,走路带风,美美的。有的孩子之前学拉丁舞、街舞,也是自己张罗的,有芭蕾老师了才懂得怎么训练脚腕的灵活性,怎么拉伸腿部韧带,怎么忌口,她们忍着不喝汽水,不偷吃果酱。一个女孩一次藏起一小块蛋糕,拿起来又放下,蛋糕成了碎末。而练基本功太苦,孩子们大哭了多少次,看到自己气质好了,想到能多一种艺术才华,又笑了。
我决定飞去看她们,问孩子们要什么见面礼,她们说不用,之前大城市的老师送好看的服饰。她们舍不得穿,后来长高了,新衣服穿不上了。
又一次远赴云南,记得这是第十六次去云南,这一次远赴偏僻的村委会,自然村落,参与孩子们的排演,和老师畅聊,与当地村民露天聚餐,流连于各个街市,边陲原生态的质朴生活扑面而来,我庆幸“看见”不被人们熟知的孩子。写起了人之初的对美的觉醒,写那渡坝春山街市的变迁,写广袤的新农村。
一本书前后写了四年,不是写不出,第一稿足足写了14万字,觉得写出来的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坚决舍弃,最后三易其稿,终于写出了心里的图画,喧闹的春山街市,闻得到淡淡猪肉气味的满香肉铺;写精神生活的光耀,写一颗颗不随遇而安的、想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