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冯沛然

2025年,我们迎来第一个“非遗版”春节。在山东聊城,东昌府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春奎感受颇深,“这一成果体现了世界对中国春节的认可,这背后离不开老百姓以各种各样的祝福形式欢度春节。”

郭春奎每年都会制作贴在门窗、灶头的灶神、财神等传统年画,同时也会创作像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作品。为了迎接蛇年,他特别创作了木版年画作品——《生肖蛇》。

方形木板上,一条蛇“盘旋”在中央,身上刻有精美的花纹,口中吐出须子,身后以柳条衬托,刚柔相衬。木板的左下方篆刻着一首诗:“水漫金山寺,银蛇显本领。古今舞台上,断桥演艺红。”整个作品栩栩如生、生动有趣。


郭春奎深刻感受到“非遗热”持续升温。对于年画的发展,郭春奎认为,当下人们在年画中寄寓的情感诉求依旧未变,“这些作品不仅老人喜欢,年轻人也喜欢,这也促使我们更要创新。”

据郭春奎介绍,东昌府木版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2008 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运河文化的产物。东昌府木版年画最初从陕西、山西引进,从刻书逐渐转向刻木版年画。其构图饱满,造型圆中见方,着色采用木版分色套印的形式,最多可达七色八版。

制作一张东昌府木版年画需要经过画线稿、过样、雕刻、修版等多道工序。其中,过样和雕刻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刻版一般采用梨木,这种木材细腻坚韧,不易断裂。刻版时要严格做到 “陡刀立线”,使线条既有深度又富有气韵。

在创作材料和承载方式上,东昌府木版年画也在不断发展。过去只用植物染料印在宣纸上,色彩相对单一,如今不仅使用洋颜料,还可以印在盘子、杯子等物品上。内容也更加丰富,从传统的门神、灶王、吉祥画等,拓展到 “二十四孝”“四大名著” 及当下生活中的 “风景名胜” 系列等。


“用传统工匠精神来创作与时俱进的作品。”郭春奎认为,东昌府木版年画应该在整理、传承核心手艺的基础上,从内容、承载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革新,赋予其新的特殊意义。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