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荔
编辑|路子甲
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开始被团圆的气氛笼罩。 在这股过年大潮中,却有一群年轻人没有踏上回家的列车。他们选择留在城市的喧嚣中,和宠物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加入养宠大军。《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达到约1.24亿只,18-30岁的年轻宠物主占比超六成,其中25岁以下的00后占比超半数。
“你没有爱了,你需要陪伴,养条狗啊!”这句马薇薇2014年在《奇葩说》中的金句,十年后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现状。他们试图在和宠物的相处中,找到独居生活的彻底依靠。
养宠的无奈:寻找无条件的爱
深漂3年的尹芝已经和家里打好招呼,今年不回去过年了。
去年春节回家后和父母的争吵仍历历在目。在家短短几天,尹芝觉得自己连吃饭速度都加快了,因为在饭桌上每多一分钟都是煎熬。
今年下定决心不回家,也因为实在舍不得抛下自己的小猫咪在出租屋。去年回家找了上门喂猫,在监控里看见小猫孤孤单单的,心里挺不是滋味。尹芝当时就在想,无论如何明年我都要留在深圳和我的小猫一起过年。
尹芝养的猫咪(图源受访者)
在尹芝看来,自己一切行为都会演变为父母说教的由头。大学期间尹芝有一段时间状态很差,抑郁失眠导致偏头痛。想和父母沟通去看医生,但他们给出的回应是:“你就是手机玩太多,缺乏锻炼。”慢慢地,尹芝觉得自己对他们无话可说。
虽然现在工作很累,但尹芝也极少和家里人抱怨。因为她知道爸妈的反应不会是安慰和鼓励,而是第一步先指责她吃不了苦,一点点压力就承受不住;第二步罗列考公考编的优势,然后说“你要是当时听我的读师范,现在就轻松了。我都是为你好。”
“为你好”三个字,或许是中国家庭里出现最多的词。很多 父母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干涉子女选择,认为自己作为父母,就拥有对子女的主导权。
令尹芝感到有些悲哀的是,自己在养猫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沿袭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尹芝承认,自己刚开始养猫就是为了情绪价值。天天看着短视频里粘人乖巧的小猫,终于没忍住去市场买了一只,期待猫咪可以每天和自己“贴贴”。
社交媒体上,情绪价值拉满的猫咪
但养猫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每天下班回到家尹芝都被臭味轰炸,为数不多的下班时间要花大部分去帮猫咪清理身体和猫笼。有时候它还会半夜突然疯狂跑酷和喵喵叫,弄出的声响让本来就睡眠浅的尹芝几近崩溃。
不仅如此,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尹芝一抱起猫猫,它就会急着挣脱,有一次甚至还抓伤了她的手。尹芝发现,自己下意识对猫说的一些话正是自己为人子女最不想听到,甚至给她带来很多阴影的话。
“幸好猫咪听不懂我说话。”
慢慢地她也不再勉强猫猫去做什么,也学着变得心平气和。 猫猫掉毛了,就多打扫几次卫生; 猫猫不喜欢抱抱,那随它自己睡觉。 当她这样做之后,猫猫反而和她更亲了。她觉得是猫猫教会了她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和包容。
其实猫猫天然就能教会人怎么去爱。“婴儿图式” 概念指出,人类往往会对具有高而突出的前额、大大的头、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小小的鼻子和嘴巴等特征的婴儿产生快速的反应,并愿意付出努力去照顾他们。猫咪恰好也具备这些可爱的特征。当人们面对猫咪时,也不由自主地产生积极情绪,想要靠近、照顾它们,甚至会不自觉地改变说话的语气和动作,变得更加轻柔。
可以说,那些悉心呵护宠物的人,在付出时间与精力的同时,也从这段关系中汲取到了如同母婴关系般原始而纯粹的爱与依恋。
图源:电影《流浪猫鲍勃》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回避复杂的人际关系,转而在宠物的依恋中寻求慰藉,也是出于情感需求的压抑与无奈。
尹芝坦言,自己并非不爱父母,只是在与父母相处时,总感觉像穿着一件半干不湿的衣服,浑身不自在。她也曾无数次幻想过自己和父母其他人的父母一样更开明、更温柔。但她更庆幸的是自己现在已经经济独立,可以把自己再养一遍。
正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依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依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养宠的纠结:
付出多少才算是不留遗憾
在北京的喜仔,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盘算今年狗狗们的年夜饭菜谱。
回想起去年的春节,为了给自家毛孩子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喜仔除夕当天从早上十一点半一直张罗到下午四点半。但喜仔总觉得自己今年还可以做更多:营养可以更均衡,摆盘可以更漂亮,宠物们吃起来可以更开心……
喜仔去年给狗狗做的年夜饭(图源受访者)
“不留遗憾” 是喜仔始终秉持的养宠观念。她不希望在宠物离世后,自己会因为未曾带它们去过某个地方、没给它们买过某件玩具或食物而后悔。所以,她总是竭尽全力地给予宠物们最好的一切。
这种观念源于她曾经养过的一只小仓鼠。当时,喜仔没舍得买一个好看的小别墅给它,在小仓鼠去世后,她一直耿耿于怀。
还有一只没救活的小猫。虽然有医院误诊等客观原因,但喜仔始终认为,如果自己在养猫前能做好充分的功课,或许就能知道该去哪家医院、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小猫或许就能得救。
这份自责也被延续下来,喜仔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宠物,她还主动学习了许多兽医课程,避免因自己的无知而让宠物受到伤害。
过年时,喜仔会尽量带着宠物们一起回父母家。跨年夜,哪怕去父母家吃了年夜饭,也会在0点前回家,和它们一起守岁。
除了像过年这种节假日,狗狗们还见证了喜仔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喜仔结婚时,为了让狗狗们能参与自己的婚礼,她特意找了长途代驾,将狗狗们从北京带到宁波,让它们担任 “伴郎”。
准备出发当“伴郎”的小狗(图源受访者)
婚后,难免会被催育,但喜仔表示暂不计划生娃,“我其实不太喜欢小孩子,也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自信能教好。”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宠物数量将超过7000万只,而四岁以下婴幼儿数量将减少到4000万以下,宠物数量接近婴幼儿数量的两倍。
在对未来经济预期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年轻人不得不精打细算婚育的各种账。抛开生育带来的机会成本,仅育儿支出一项,中国每个孩子 18 岁前平均需约 50 万元直接养育成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是逼近百万元。
一部分人选择宠物,看似是在逃避责任,实际上却是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对于已婚未育的喜仔而言,养宠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 “养娃平替”。现在,她的小家庭虽然只有夫妻二人,但加上五只“毛孩子”,却也显得温馨而完整。“我很喜欢看小狗吃饭和开心的时候,它们高兴我也高兴。”
喜仔的“结婚照”:
两个人,两只狗,三只猫组成的小家庭
养宠物自然离不开经济上的投入。喜仔透露,她家狗狗平常每月的花费至少在 3000 元以上,其中餐饮支出占比较大,因为平时狗狗们吃的是冻干、罐头等,这会比自煮的熟肉成本要高一些。
今年春节,宠物经济市场更是一片火热。正如人类拥有“过年三件套”,小猫小狗也有属于自己的“三件套”——洗护美容、穿新衣、吃年夜饭。市面上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宠物年夜饭套餐,逐渐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年货”。
淘宝上宠物年夜饭热度飙升
喜仔今年还玩出了新花样,把自家猫狗照片做成了吧唧大小的冰箱贴盲盒,准备将宠物“抽卡”作为春节和亲朋好友相聚时的小游戏。
新的一年,喜仔的心愿是:一是希望自家毛孩子活得久,二是希望自己活的比它们更久。“因为我一直觉得很难找到一个人去承接他们,并让他们至少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包括我老公。所以我还是希望我可以活得久一点,照顾它们久一点。”
养宠的挣扎:家庭和自我的拉锯
去年过年的时候,宁柠因为养猫的事情和家里人吵了一架。
老一辈的人总是觉得养宠物不卫生,猫可能会带来寄生虫之类的脏东西,让宁柠最好把猫卖掉。宁柠理解家人这样说是出于担忧,但她同样无法接受因为家人的反对就抛弃自己的猫咪。
宁柠的猫咪们陪伴她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已经毕业两年的宁柠,实际上工作时间加起来只有一年,因为经常干着干着就失业。前段时间的宁柠,在忙着搜集资料去执行局,因为她辛辛苦苦工作了五六个月,却遭遇老板跑路,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但只要一睁眼就能看到猫猫在旁边睡着,回到家看到它们撒娇,宁柠就会感觉一天很满足,就不会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
“以前上班的时候,回家没什么特别的期待,感觉一切都平平无奇。但自从养了它们之后,每次下班我都迫不及待地想回家。”
宁柠养的猫咪(图源受访者)
人类热衷于撸猫是有原因的,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确实有促进人类身体健康的神奇功效。对宁柠来说,给她带来过那么多治愈的猫猫,早就已经是她的家人。
但当“小家”和“大家”有冲突的时候,不少年轻人就犯难了。自家毛孩子过年期间到底是留守在家,送去寄养,选择托运,还是开车带着一起回老家?
把四只猫咪都一起从昆明带回老家过年是宁柠的选择。
尽管年味已经不如从前浓厚,但对于在外打拼的宁柠来说,回家过年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她还是希望能赶回家,和家里的长辈一起吃顿“整整齐齐”的饭,满足他们的小心愿。
宁柠也观察到,村里的有些家庭,长辈和晚辈之间的隔阂不小。比如她妹妹家,爷爷奶奶和妹妹虽然住在同一屋檐下,却各自占据一层楼,互不干扰。爷爷奶奶在一楼聊天、做家务,而妹妹则独自在二楼的客厅里看电视、打游戏,二者很少交流。
宁柠庆幸自己家还是有点凝聚力,即使平时大家各自忙碌,联系不多,但一到过年,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哪怕是坐在那里发呆、刷手机,也会选择待在同一个空间。
图源:电影《饮食男女》
中国式复杂的家庭关系,既有血浓于水的深情,也有貌合神离的敷衍。作为游子,心理上和家里渐行渐远,但又总会不由自主地踏上归途。
《团圆记》里面也有描写这种奇妙的血缘关系。陈恒女士,曾是叛逆的姑奶奶,改名离家,独自去广州、上海,成了设计师,甚至有了很大一笔遗产可以成为后辈争夺的对象。她是成功出走的娜拉,但最后又回到了潮汕生活。或许,即使个人走得再远,家族的纽带依然无可避免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宁柠也觉得自己没必要去逃避。虽然和家人在养猫这件事上想法不同,但她相信,只要好好沟通,就能解决。其他像催婚等问题也一样,都能靠沟通来搞定,没必要因为意见不合就不回家或不交流。
为了今年能带猫猫回家,宁柠已经多次和家里打电话说这件事情,给家里打个预防针。但也有些担心,害怕到时候带猫回家会引发和去年一样的争吵。
她期待着四只猫猫在老家的院子里跑来跑去,然后家里人笑盈盈地看着它们的场景。
结语
宠物和年轻人的关系,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对“无条件爱”的渴望,也暴露出传统家庭关系中难以弥合的代际鸿沟。
年轻人一边在宠物的纯粹依赖中重构安全感,一边又不可避免地陷入另一种“责任焦虑”——担心自己是否给予宠物足够好的生活,是否能在有限的生命里陪伴它们走到最后。这种近乎“育儿式”的投入,何尝不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代偿?
当社会将婚育成本推至高点,当人际交往变得充满计算,宠物的爱成了性价比最高的情感投资。
更深层的叩问在于:当“宠物家人化”成为普遍现象,我们是否在重新定义“家庭”和“团圆”的边界?从血缘共同体到跨物种的情感联结,这既是进步,承认爱能超越基因与习俗;也是警示,揭示现代社会亲密关系的困境。
值得庆幸的是,选择宠物并非全然是对亲情的背离。正如宁柠带着猫咪回乡,试图在“小家”与“大家”之间搭建桥梁——年轻人并非拒绝爱,而是渴望以更平等、自由的方式去实践爱。
未来的春节,列车的终点站或许不再只有故乡。当一代人学会在父母、宠物与自我间找到平衡,关于“家”的答案,终将走向更辽阔的维度。
注:本文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