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认知里,法律是保障老百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后盾,本应与老百姓的期望高度契合。然而,现实中一些法官的判决却让不少老百姓感到困惑,觉得与自己的愿望相差甚远,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从法律的本质来讲,它是一套严谨的规则体系,旨在为社会秩序提供规范。但法律条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现实案件时,需要法官依据法律精神和具体情况进行解读与适用。这就如同一个数学公式,虽然原理固定,但在不同的数值代入下,计算结果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民事纠纷中,关于合同条款的解释,不同的法官可能基于对法律条文的不同理解,以及对案件细节的把握差异,得出不一样的判决结论。

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程序正义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它确保了每一个案件都能在公平、有序的环境下审理。但有时候,老百姓更关注案件的实体结果,也就是谁对谁错、谁应该得到怎样的赔偿等。比如在一些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及其家属迫切希望犯罪嫌疑人得到严惩,以慰藉自己所遭受的伤害。但如果在审判过程中,发现某些关键证据的获取存在程序瑕疵,法官可能会依法排除该证据,这就有可能导致案件的判决结果与老百姓朴素的正义观产生冲突。老百姓可能会觉得犯罪嫌疑人明明 “罪有应得”,却因为一些程序上的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此外,法官的判决还受到证据的限制。在法律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里的事实是指有证据支撑的法律事实,而非老百姓心中认定的客观事实。很多时候,客观事实由于时间的推移、证据的灭失等原因,无法完整地呈现在法庭上。法官只能依据现有的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并作出判决。比如在一些借贷纠纷中,出借人可能因为没有保留好借条、转账记录等关键证据,导致在法庭上无法证明借贷关系的存在,即便法官内心可能相信出借人的陈述,但基于证据不足,也只能作出不利于出借人的判决。这就会让老百姓觉得自己明明是 “有理” 的一方,却输了官司,与自己期望的判决结果大相径庭。

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也会对法官的判决产生影响,但法官必须保持独立和理性。一方面,社会舆论往往反映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法官在审判时不能完全忽视。另一方面,法官又不能被舆论左右,必须依据法律和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在一些热点案件中,舆论的压力可能会很大,公众会基于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对案件进行评判。但法官如果为了迎合舆论而作出不恰当的判决,将会破坏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例如某些明星的绯闻事件牵扯到法律纠纷,粉丝和大众的舆论呼声极高,但法官依旧要根据法律条文和证据来断案,这可能与大众期望的结果有偏差。

法律为老百姓服务的宗旨从未改变,法官的职责也是维护公平正义。但由于法律的特性、审判程序的要求、证据的限制以及社会舆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判决结果与老百姓的愿望出现差距。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司法判决,理解法官在审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遵循的原则,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让法律的公平正义更好地体现在每一个案件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