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底,冀察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在赤峰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成立8纵,在这次会议上,丁盛被任命为24师师长。刚刚宣布当上师长的会议还没有结束,丁盛没有来得及回师部去坐椅子,第二天就接到情报,敌人的两个师,要打通锦州至山海关这段铁路线,已经向部队驻地扑了过来,会是开不成了,马上回去打仗。当然,丁盛这个刚成立的师在这次作战中,分配的任务是预备师,也就是领导眼中的“游击师”。
升任师长时与政委合影
师长丁盛,实际上他率领的27旅也是刚组建不久,当时来东北的部队很多,他是从冀中来的一个团扩编的旅,部队的兵员新,老部队少。编成后部署在锦州西部地区。无论是从指挥员还是这支部队的人员结构,在当时的东北众多的部队来说,可以说是最不起眼的一支队伍。
上水排村
我们先说师长丁盛,江西于都新陂乡上水排村人,兄弟姐妹七人,他最小,自然最受疼爱,不过那时由于家里穷困,不到10岁就要去放牛,外出打工,砍树放排。就在他16岁的那一年,他的老家来了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翻了身,他看见红军管饭饱还有肉吃,于是约了村里6个放牛的小伙伴,瞒着家里人去参加了红军队伍。
参加红军后由于丁盛人长得挺文静,浓眉大眼挺大的眼睛,目光也挺温和,被领导看中便调他到连部当了一名通讯员,他的特点是人很机灵,头脑灵活,跑得飞快,便调到团里去当打旗兵,行军时扛着团旗,战斗中高擎红旗跟定团长,形影不离。旗进人进,旗退人退,红旗指引战斗,红旗飘到哪儿,全团官兵打到哪儿。一次冲锋中,团长中弹牺牲了。丁盛毫不犹豫,高举红旗,奋勇向前,终于把红旗插到山头上。战后,大家都说这一仗多亏旗官胆子大,旗子打得好。
经过历次战斗,磨练了丁盛的作战经验,枪声一响两眼立刻变得炯炯有神,透出一股逼人的杀气。他的这些特长又被上级领导看中,便调他到红军总政治部当通信班长,经常给重要领导送信,为此,领导安排他学文化,读书进步的他,从此迈上红军基层领导的行列。他参加红军四年多后,就成为了一名红军的连长。
这个时候,跟他一起参加红军的村里六名小伙伴,已经全部壮烈牺牲,按丁盛的话说,我军的许多将领早期都是通讯员、司号员、文书出身,这避免了因缺乏一线作战经验而过早牺牲。另外在领导身边起点也高,视野开阔,为今后独自带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直到抗日战争快胜利的时候,丁盛当上了团政委,在这个时候,他还不是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军事主管,后来,部队进军东北,他任命为热辽纵队27旅旅长,从此正式踏入指挥作战的行列。旅长没有当上一年,部队又进行了改编,丁盛当上了24师师长。
就在宣布丁盛担任师长时,根据侦察报告,敌人主力在六道沟一带,命令丁盛率师部急急奔往六道沟附近的梨树沟门,准备在那里开设师指挥所。梨树沟门位于今兴城三道沟满族乡西北部,最初这里是清顺治年间修建柳条边墙时设置的一个边门,驻有不少的清军。留在这里定居的军人及其家属以及后来陆续迁到此地的村民渐渐组成一个村屯,称梨树沟门屯。此地毗邻六股河,清末又处在热河通往奉天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地方。民国时期,梨树沟门处在兴城、绥中、建昌三县交界,梨树沟门大集远近闻名。解放后,梨树沟门屯改称东门村。
梨树沟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许多战事的发生地。义勇军抗日斗争时期,曾经在此地打过仗,后来,我军在此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使广大贫苦农民翻身解放。成了重要的根据地,当时,梨树沟门及周边的许多青壮年踊跃参军,在屯子里还建起了被服厂,使这里成为辽西前线的大后方,民众热心地支援前线作战。
由于东北形势的发展,梨树沟门被国军列为重点进攻地区,随后,国军暂编五十师,凭借武器装备和人数优势,一举占领了梨树沟门。此时,一些地头蛇的所谓“返乡团”气焰十分嚣张,回到屯子里到处抓人,挨家挨户抢掠,梨树沟门及附近几个屯子里的猪、牛、羊和鸡被杀光吃净,村民财物被抢劫一空,烧毁房屋,祸害百姓,其暴行激起了梨树沟门及周边民众的强烈愤慨。
此时,接到打击进犯梨树沟门敌人的丁盛,在当地民兵的引领下,夜雨中开拔,率部火速赶往此地,准备在梨树沟门那里开设指挥所。由于侦察员的情报不是很及时和准确,丁盛和指挥员们,黑灯瞎火的刚进屯子,就见闹哄哄的都是戴钢盔的敌人。丁盛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敌五十师二个团的主力已经结集此处。
兵法云: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打仗的指挥者,尤其是一把手,你若犹豫、停留、卧倒,就再难抬头了,那样伤亡更大,敌人就跑了。师长丁盛临危不乱,当机立断下达命令,师直属队迎敌,其余各部迅速将敌割裂、合围,随即展开作战,激烈的战斗随即打响。
在丁盛猛烈的痛击下,暂编第五十师少将师长带领一团抢占了梨树沟门前面南山的两个山头,余部纷纷向其靠拢。师上校参谋长寇承恕率领一个加强营逃亡梨树沟门以北的北营子,并占领双顶山,居高临下,进行疯狂反扑。丁盛在获知对手动向后,命一团迅速攻占梨树沟门以南的227高地和322高地,自己则率一团攻取北营子双顶山,其余部队迅速打扫战场,追歼敌人以防止残敌逃跑。
丁盛鼓励指战员说:“敌人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已成惊弓之鸟。各部队要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作风,争取在一个小时内拿下阵地,结束战斗!”什么叫“前仆后继”?什么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一支部队的成色,就看这种节骨眼上的动作了。
在丁盛的直接指挥下,紧接着枪炮声,喊杀声,冲锋号声,天地间都被这声音充满了。连叫号兵,营叫号目(班长),团叫号长(排长),一个团的军号一齐吹响冲锋号。那威势,那气氛,那种惊心动魄,把人冲动得热血沸腾、红了眼睛的感觉,是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验到的。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得怕不要命的。你不要命了,谁怕死呀?在丁盛的猛烈攻击下,本来已经不行了的敌人,指挥所再被一顿炮击拿下来,就彻底垮了,丁盛命令各师就开始追击抓俘虏了。至此,敌人的二个团基本被歼灭,只暂编第五十师少将师长侥幸率残部逃回绥中县城。
战后,我军两名战士押着一名俘虏的敌军少校来到24师师部,丁盛亲自审讯敌俘。俘虏兵打着哆嗦对丁盛说:“长官,贵军真是神速,我军才刚刚赶到梨树沟门,还没有安顿下来,不想你们已经在此,实在是神兵。”丁盛笑着说,我还比你们更厚道呢。这场胜利,上级发来贺电:
“前线的将士们:你们在配合东北的辉煌的夏季攻势之后,略事休息,即返前线,初试锋芒,即于梨树沟门在三小时战斗中歼敌四千五,活捉敌副师长及参谋长,揭开了冀察热辽秋季攻势的序幕,影响了东北战局的发展。……望再接再厉,服从命令,英勇善战,更多歼灭敌人,有力配合全国攻势,特电驰贺,并勉勇士。
”丁盛刚当上师长旗开得胜,开门大吉,为随后取得一系列胜利奠定了基础,是役被称为“梨树沟大捷”。战后总结,8纵政委说:“丁盛,你这个‘游击师不简单呀,上去就拿下来了。”当年的老部下说丁盛不光是有一副大胆,带的部队,见到敌人就红眼了,就嗷嗷叫着往上上,就有这么股劲头。他精明、果断,脑子快,决心硬,跟他打仗你就打吧,能学到好多真本事。
丁盛的这支一开始在领导眼中的“游击师”,自从打出开门红,在随后的一系列战役中均有亮眼表现,特别是改编成135师后的衡宝战役,意识到自己深陷重围,丁盛再次做出惊人之举。按常理说,部队遭包围后只有两个选择:向后方撤退与就地防御。可“丁大胆”却直接要求全师从敌军正面突击。其实,这也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奇招”,最终打得敌人土崩瓦解,被彻底打垮了士气。他的这支部队成为了王牌,同时,他自己也跻身名将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