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蛇是生生不息的象征。“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两位中国神话里的上古大神,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蛇,两条蛇尾交织在一起,寓意阴阳化育万物,为世界定下“规矩”。2025年是乙巳蛇年,还有几天就和生肖龙交接班了。那可得好好说道,为何?重庆,古称巴,几千年前,这里生活着巴人、巴族、巴国、巴王……他们和图腾蛇,有说不完的故事。我们随机捡起几颗“珍珠”,来与读者们分享一二吧!
巴,即是蛇
巴最初是什么?
由中国民俗学会原理事余云华主编《民俗志》中,提到三种观点:“巴之名的来源,古人至少有三种说法:①河流形状说——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②巴,虫(蛇)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③本地产一种植物——芭苴(读音为巴)……”追溯巴人之源,是历代考古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目标,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么深,但巴人的图腾是蛇,这是与很多古籍比如《说文》《淮南子》相符合的。
再往前推一些传说,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说的就是上古三皇五帝之一——颛顼,蛇化为鱼,死而复生的传说,可见上古巴人与蛇与鱼的渊源。巴,就是蛇。而鱼呢?有待考证!
余云华老师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其实“巴”就是蛇,巴人神山大巴山,古代即名“蛇山”。
“巴”字水上的夜灯
据《巴县志》:嘉陵江与长江自朝天门合,三折成“巴”字。
那在哪里可以看到“巴”字呢?
篆体“巴”
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江洲”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清代·何明礼曾提到:“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古书巴字,就是指嘉陵江与长江蜿蜒汇于朝天门,江流蜿蜒曲折如古篆体的“巴”字。
《渝城图》中,长江和嘉陵江的水流形成天然的篆体“巴”字,而“字水”石刻,正是在南岸,如今字水题刻在南岸区慈云寺旁。“江洲” 供图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 赵爽 供图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老地图——《渝城图》,可以看到蜿蜒的江流如古篆体“巴”字。
又因长江、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处的水流曲折,酷似“巴”字的古篆体,故有“字水”之称,数百年前,山城夜景得雅号“字水宵灯”——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如今,在南岸慈云寺附近的崖壁上,还有大约20平方米的正楷书写的石刻大字:“字水”。
重庆文史专家姜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字水宵灯,南岸是绝佳观景处,江流形成“巴”字三叠,在重庆城收尾,对面可见渝中区万家灯火,亘古不灭,璀璨异常。
“蛇尖”上的鱼嘴
除了字水宵灯,地名和地图中还有很多的趣味密码,提到巴与蛇,本应该提到巴南,但今天,四川外国语大学地名研究中心黄劲伟老师推荐的是长江边的“天然鱼嘴”——“鱼嘴镇”!
鱼嘴的地名,源于长江北岸一个超独特的地理形状——有个沱湾,长得那叫一个像鱼嘴!怪不得清代地图上就将此地标注为鱼嘴沱。
早在2007年,考古学家就在鱼嘴镇大坝村朝阳河嘴遗址发现了柳叶青铜剑。柳叶剑是巴人常用的兵器,也是巴人最具特征性的器物之一。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存,包括石斧、石锛等。可以推测这里在几千年以前,就是巴人活跃的地盘。
鱼嘴可是一个好地方!明代《蜀中广记》引南北朝人李膺《益州记》:“过紫金山有古滩城,为巴子置津处。”就是说古时巴子国在古滩城附近设有渡口。在距离鱼嘴老街大约1公里的地方,就是位于野猪岩附近的古滩城遗址。
时间来到清代,鱼嘴沱摇身一变,成了热闹的集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设场,道光年间设镇。
清·道光年间重庆江北厅與图“江洲” 供图
到了抗战时期,鱼嘴镇又肩负起了特殊使命,成了大家躲避轰炸的“安全堡垒”。很多学校、医院和工厂都搬到了这里。
如今,鱼嘴老街有一条主街三个岔道,保留了不少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据悉,鱼嘴镇曾有“上丰都”之称,拥有五座大型庙宇:纪念唐代张巡的张王庙、纪念大禹的禹王庙、纪念岳飞的岳王庙、佛祖庙和万寿宫。建于清代的禹王庙,抗战期间曾作为中山女子中学的办学场地,庙内传说有“铜钟、锡匾、黄荆梁、峡石栏栅”等镇殿四宝,可惜现不存。
鱼嘴临江的江嘴 刁海波 供图
而鱼嘴镇,紧邻长江的地方,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随便一拍,都是大片。要是你运气好,说不定还能看到江豚在江面上跳跃,跟你打招呼呢!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受访者供图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