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桦18岁那年,在人民大会堂谋了一份差事,当时人民大会堂开放不久,每天有上千名游客排队参观,马一桦的工作就是给这些游客拍照。他有自己的单反相机,常常带一部相机旅游。改革开放初期,自助旅游极其困难,住旅社要出示介绍信,吃饭要靠粮票,交通只有绿皮火车,但在这样的状况下,1983年,马一桦独自一人游遍了小半个中国,他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自助游旅行者。

到90年代,马一桦开始拓展他的西部旅行地图,他几次闯荡鲜有旅行者到达的珠峰大本营,探索杳无人烟的祁连山,还自驾穿越过当时还未修通的新疆独库公路。众人皆知他对荒野的兴趣,他曾说,唯有荒野能使我恢复生气。



1996年的一天,为了提升自己的攀登技术,马一桦走进了北京七大古都攀岩馆。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攀岩馆,有专家定期来这里指导教学。专家大有来头,有曾担任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总教练的王振华,还有编写了《实用登山技术》《登山运动》等教材的朱发荣,他们将毕生的技术和精神,传给了中国第一拨民间攀登者,其中33岁的马一桦是当时年龄最大的学员。

中国民间登山起源于1989年,这年3月,冰川学家崔之久在北大校园里举办了一场讲座,他讲述了其40多年的雪山攀登经验。当时台下有三位地质系的学生,他们就此决定在北大成立一家登山社团,取名北大登山爱好者协会,后来更名为“北大山鹰社”,这是中国第一家民间登山社团。1990年,山鹰社登山队长曹骏率领队员登顶了青海的玉珠峰,这是中国民间登山者的第一次登顶记录。随后北京的多所高校纷纷成立自己的登山户外社团,进一步将户外登山推广开来。到1999年,像中国登山协会这样的官方组织也开始组织商业登山活动,不过费用高昂,能参加的还是少数。而这一年,马一桦36岁,已是单位的团委宣传委员,在北京有房有车,月薪过万,可他毅然决定辞掉了这份“金饭碗”。



辞职后,他去各地参加攀冰赛事,与各地的登山爱好者接触。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当时各地所谓的户外俱乐部并不专业,通过网络结伴的队伍没有任何组织性,素质也并不高,他由此萌生了做一家专业的登山探险公司的念头。他开发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登山培训体系:先在城市里培养爱好者在人工岩壁上攀岩,再到野外在自然岩壁上实践;冬天进行攀冰训练,夏天再去探索中国西部真正的雪山。

2003年初,马一桦在成都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工作人员办理手续时甚至不知道这家公司经营什么项目,也不知道该如何填写公司名称,因为中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登山探险性质的民营公司。马一桦给这家公司取名“刃脊探险”,“刃脊”是一种独特的山形,通常是由两条冰川侵蚀山脊两侧而形成。但出师不利的是,春节刚一过,非典型肺炎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报名参加刃脊探险活动的人越来越少,马一桦开了三期登山技术培训班,报名人数都不如预期,一整年下来公司的账面流动资金不到两万元,但就在公司岌岌可危之际,一个叫作曾山的人以合伙人身份加入了刃脊探险。

曾山是一名棕色头发、蓝色眼睛、活力四射的美国青年,1990年他来北大交流,加入了刚成立没多久的山鹰社。他在山鹰社爬遍了京郊的岩壁。临毕业前,曾山感到迷茫,他喜欢登山,也很喜欢物理,还申请了美国一所地方院校读研究生,但他自己的性格要求自己只能完全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最终他选择了登山。20世纪90年代,他在美国做刷墙临时工,赚了一些钱,就来中国登山。他后来还和著名登山家丹尼尔合伙经营了一家登山性质的旅行社Blue Sheep,专门组织欧美国家的登山者来华攀登,但曾山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在中国开一家真正的登山探险公司,这一点正好与马一桦不谋而合。

马一桦和曾山两人都是“阿尔卑斯式攀登”,也叫“阿式攀登”的拥护者。这种攀登风格区别于传统的“喜马拉雅式攀登”,“喜马拉雅式”讲求团队合作、稳步推进、集合众多资源、采取较长的登山周期,围攻一个山头,早期各国登山队攀登珠峰便是典型的“喜马拉雅式攀登”,而“阿尔卑斯式攀登”提倡小团队,轻装上阵,成员间平等自主,一切都由自己负责。在21世纪初的中国,“阿尔卑斯式攀登”还是个很新鲜的名词,但曾山当时很坚定地认为:“未来中国的登山者,将越来越多地不再以山的高度决定是否攀登,而是取决于登顶这座山的难易程度,是否有迷人的冰川、暴露的刀状刃脊。”



但光说不行,马一桦和曾山都深知,要想彻底打响刃脊探险公司在中国登山界的成就,必须要用阿式攀登的风格,在一座伟大的山峰上完成一次了不起的攀登。2003年8月,马一桦和曾山决定攀登四川幺妹峰。幺妹峰是川西四姑娘山的主峰,垂直高度达3000多米,在2003年以前,没有中国登山者敢挑战这座山峰。马一桦和曾山准备许久,在2004年11月正式向幺妹峰发起冲击。但令两人有些遗憾的是,这次攀登没能完全采用“阿式攀登”,受限于赞助,他们联合了深圳登山协会,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登山队。曾山在其中率领先锋队在前方开路、铺设路绳,幺妹峰有一处被称作“珍珠项链”的地段,是一排此起彼伏的雪檐,有的雪檐被狂风侵蚀,中间充满了空气,一旦踩裂,“连人带雪会从千米高空坠落,以高速列车般的速度砸向大地”。曾山以每天200米的速度,逐渐把路线打通。可之后几天,山上风暴不见减弱,有队员商议是否撤退,曾山和马一桦不肯放弃,他们俩率先走出帐篷,决定登顶,曾山发了疯般一路往上爬,马一桦则慢吞吞往上跟,曾山感叹,“老马是一只熊,如果换成其他人,早就下撤了”,可他会熬到最后。其间两人还接连踩垮两处雪檐,但幸好雪檐下是石头,两人保住了命。11月17日下午五点,曾山和马一桦站上了幺妹峰的峰顶,马一桦成为第一位登顶幺妹峰的中国登山者。站在山顶,高处已没有云雾,云朵聚集在脚下中高海拔的山区,曾山形容:“山峰从云层里凸出来,特别漂亮,云海中间有一大片圆的,是成都市的光亮,给我的感觉像UFO。”

2004年幺妹峰的国人首登,标志着中国登山者有能力完成技术型冰雪山峰,这带给民间登山者前所未有的自信。在记录此次登顶的纪录片中,登山队员陈骏池称:“在此之前,中国登山者只关注更高的海拔,从此以后中国登山者开始关注技术型山峰。”马一桦也就此乘胜追击,提出“未登峰计划”,他试图收集川西那些还未被人登顶的山峰的资料,发掘更多可以用做培训的山峰,之后再把它们开发成刃脊探险的登山基地。刃脊探险也由此掀起了中国登山者挑战未登峰的潮流,作者宋明蔚认为其开创了一个时代。



但在公司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同时,马一桦和曾山之间出现了理念上的不合。马一桦迫切想推进“未登峰计划”,曾山则认为刃脊探险应该是一家登山培训机构,最后的结果是曾山逐渐淡出了业务。马一桦在2005年底找来了两个人填补缺位,一个叫刘喜男,一个叫阿成。

刘喜男曾在2005年登顶川西的婆谬峰,这是中国攀登者在高山岩石路线的一大突破,户外江湖尊称刘喜男为“刘爷”。刘喜男曾很动情地说:“近乎疯狂的攀登方式把我拉向恐惧的边缘,却也在攀登过后带给我真正的平静。”而阿成,大名谢卫成,是刘喜男的小兄弟,他比刘喜男小了快10岁,但他凭借天赋一口气完成了当时国内最高难度的攀岩路线,堪称中国有史以来最厉害的攀岩者之一。马一桦让刘喜男和阿成两人负责刃脊探险的攀岩部门,计划在成都建造中国第二大室内攀岩馆,但过了大概一年,刘喜男主动向马一桦提出,他想登山。

到2006年,中国登山业迅速发展,国产户外品牌纷纷涌现,用作者宋明蔚的话说,高海拔商业登山在这一时期成为中产阶级最时尚的运动,“阿式攀登”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而是成了户外运动的金字塔顶端。刃脊探险的盈利状况也在这个过程中好转起来。2007年年初,刃脊探险一口气推出了12座全新的商业山峰,这是一个惊人的扩张速度。马一桦也渐渐带刘喜男参与更多的登山项目。

2007年3月,马一桦尝试和刘喜男搭档攀登党结真拉峰。这座山峰海拔5833米,地处川、滇、藏三省交界。3月29日,马一桦和刘喜男带着技术器材,轻装出发,他们攀登了九个小时,狂风大作,眼看还远不及山顶,刘喜男执意冲顶,但马一桦凭经验认为应该撤了。天快黑了,两人准备下降,降到海拔5700米的位置,马上就要到营地了,马一桦低头一看,刘喜男不见了,他大声呼喊,却没有任何回应。马一桦又仔细搜查了一遍,看见一片脚印大小的血迹,可当下的天气状况,要是再强行搜寻,他可能在冰川上失温冻死,最终他决定撤回到营地再呼救。第二天,队伍找到了刘喜男的遗体,为了防止老鹰或乌鸦啄破遗体,马一桦和队员在雪地里挖了一个一米深的雪坑,将遗体埋了进去。马一桦后来写道:“我自己是登山的人,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我会认为这是最好的归属。”

下山后,马一桦面临巨额的赔偿问题,同时陷入了激烈的舆论风波,质疑和谩骂一股脑向他涌来。有人说马一桦急于扩张,不惜提高攀登频率,进而害死了刘喜男;有人说马一桦错误的攀登策略导致了这次事故。这一系列纠纷让马一桦筋疲力尽,刃脊探险也陷入瘫痪。这个时候马一桦移民加拿大的妻子谢红打电话来说,还是回来加拿大吧。刃脊探险的股东也对马一桦说,他应该去看看更大的世界。2007年7月1日,马一桦登上了飞往温哥华的飞机。



刃脊探险由此进入另一个时期,时任负责人陈力努力组建一支实力不输当年的团队,曾山回到国内,又投了些钱进来,勉强支起了整个公司。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第二天,陈力和五名队员组成一支具备攀岩、登山、徒步、急救技能的救援团队,奔赴震中。当时映秀镇漩口中学,20多名学生被困山上,住在简易帐篷里,物资支撑不了几天了,陈力请示过上级部门后,决定冒险带这20多名学生下山。队员们护送学生,平安抵达了目的地,陈力后来统计了总人数,他们最终共救援约500名师生和村民。作者宋明蔚在书中写道:“2008年不仅是中国民间公益的元年,也是中国民间救援队的元年。”

而马一桦,到温哥华不久后,他便与妻子谢红分开了。他先是像留学生一样,在饭店刷盘子打零工,之后又找了份在大楼里做装修、贴瓷砖的工作,一天连轴干12个小时。过去他的话很多,但现在他的话越来越少,宋明蔚写道:“他很孤独。在餐厅里、在大楼里,在公路上,他又变成一匹独行的马,一匹老骥伏枥的马。”他很少关注中国登山界的动态了,刃脊探险逐渐解散,但在它一点一点铺设的地基上,许多小型登山公司纷纷崛起,一批更年轻的登山者涌现了。

2009年,一位叫作严冬冬和一位叫作周鹏的登山者用“阿式攀登”登顶幺妹峰。马一桦在网上看到严冬冬站在幺妹峰山顶,眼神迷茫,似乎在怀疑自己是否登上了真顶。他随即给严冬冬送了一幅一张珍贵的四姑娘山1:5万比例尺地图,并难得地在国内户外论坛上再度发声:“从你的照片看,你与我们当年攀登的是同一个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