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关百年大计。依据人口分配教育资源,正式写入国家纲要。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留意到,其中,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是《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明确释放了一则信号——以小学、初中、高中三类学段教育构成的基础教育板块,正面临来自生源数量波动的“大考”;同时树立了一个“风向标”——要想建成教育强国,就必须正视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
此次纲要印发前,事实上国家层面已有一系列动作。202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此外,近几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均提到依据人口调配资源。
反复要求之下,迫切性和必要性已不言而喻。不止于此,其中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以科教资源丰富的江苏为例,记者注意到,有关单位研究明确指出:江苏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率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早、碰到的挑战多,围绕人口变动和开展研究分析,在全国拥有典型性。具体到不同学段,初中及以下学段学龄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教育资源供给盈余日益明显,镇乡尤其明显。相较之下,高中及以上学段学龄人口虽整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始终处于高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城市区域。
简而言之,近些年江苏至少存在两组矛盾,并已引起相关重视——
一来,人口峰谷造成不同学段资源需求有较大差异,教育投入的连贯性和软硬件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难免受到挑战;
二是,新型城镇化影响下,大至“一小时经济圈”“一小时通勤圈”,小到“15分钟便民圈”,跨省市、城区、城乡人口流动加速,带来一个新问题——“何谓教育布局最优解”。
由此,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变动“掰手腕”相较量的场景,在江苏上演。
记者梳理发现,为主动顺应学龄人口结构变化,江苏努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尤其是千方百计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2024年,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在提高办学条件方面,明确提出多项任务,例如,修编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科学研判城镇化进程、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等,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口集聚等情况,建立“学位供给动态调整机制”;再如,完善集团化办学管理运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缩小义务教育班额,探索小班化教学。
就教育资源“综合账”来看,基础教育乃至学前教育各学段的资源调整,的确同时考虑了群众对于“学有优教”的共性诉求以及大家对于教育个性化的差异追求。总体而言,刚刚过去的2024年,江苏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7所,目前全省幼儿园面向2—3岁幼儿提供托位数9万余个;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7所、普通高中30所,普通高中的录取比例有了进一步提高。
不止于此,全省各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的成绩与打算,也不乏呈现——
成绩方面,2024年,常州市全域创成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新增省级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学校10所,普高招生计划持续扩面;2024年,南通新改扩建中小学9所,新增省优质幼儿园16所,高考成绩保持高位均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经验全国推广;2024年,宿迁教育资源配备不断优化,新改扩建学校16所,增加学位3.06万个……
就全省各地今年打算而言,优质高中资源扩容,便被徐州列入2025年度该市民生实事项目。这背后,是徐州教育布局对人口变化的敏锐响应。徐州是教育大市,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此前调研发现,该市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呈现梯次变动——幼儿园和小学已过峰值,初中正在渡峰,高中进入高峰,进而导致高中阶段学位供给压力大,教育资源投入的迫切性相较更强。
事实上不止徐州,无锡、苏州在各自2025年民生实事中,也分别就增加高中学位、新改扩建普通高中做出相应部署。
诚然,优质高中的意义还不只是满足人口变动带来的社会需求,某种程度上,其对外来人口及人口出生率甚至能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正如苹果价格是瓜果价格的“稳定器”、猪肉价格是肉类价格的“稳定器”,优质高中资源同样可以看作基础教育学段总体办学质量的“稳定器”。
因此,教育资源优化布局的意义非同小可,既要根据人口变动进行调整,也可通过调整进而撬动人口。
但即便如此,也依旧考量管理智慧——如何既解决短期急需,又兼顾中长期的教育资源统筹,避免人口峰谷易型后大量资源陷入闲置?
对此,江苏省教科院2024年底一份研究报告中,也针对性地提出3项建议:
首先,打通学段资源。顺应各学段在学规模依次达峰变化趋势,加强学位、师资、校舍等资源统筹,积极探索有富余资源的小学改造为初中的分校区或教学区,有富余资源的初中改造为高中的分校区或教学区。探索学龄人口变化较大区域内具备条件的小学转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转为完全中学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更好解决“资源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结构性问题。
其次,共享学段内资源。深入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引导生源逐步在校际合理分配,逐步化解热点学校规模过大、非热点学校招生困难问题。推动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转为综合高中或办好综合高中班。
三是,盘活闲置资源。合理规划使用实在冗余的学校(园):无法转为紧缺学段教学区或校区的,因地制宜推动其转型为劳动教育实践中心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用好闲置乡村教育资源,吸引城市中小学到乡村开展特色化学习和体验。
“三板斧”的寓意,就是要解决人口问题峰谷变换跟前教育投入不连贯、资源后续闲置等问题,旨在平衡好长短期的教育投入需求。
做到这些,还不够!
事实上,在《纲要》提出建立“人口预警机制”之前,江苏就已经有所动作了。
举一实例,常州——常州市政府采购网去年12月13日发布的《常州市教育资源前瞻性预警与可视化学位建设系统成交公告》显示,常州市本级准备通过建立相关系统,收集、处理自然资源数据、教育数据、学龄人口数据和建筑数据,统一数据建设标准,构建常州教育资源“一张图、一中心、一平台”,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空间数据分析与监测预警机制、资源服务系统,最终满足常州市教育资源学位分析、学位预警、可视化对时空信息的智能化需求,为教育资源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撑服务。
种种此类,无不体现出江苏应对人口变动,开展的积极主动作为。也正是这些作为,让江苏这座“人口变化趋势相较全国提前3—5年”的经济科教大省,有了与人口变动“掰手腕”的本钱。(李睿哲 程晓琳)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