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刘安琪说商经
遇到一位同学,今年法考过关。33岁。打算考研+CPA,目标进入知名律所开展民商领域业务。问我考研和CPA的规划。
【我的建议】放弃考研,CPA暂缓。抓紧执业!
1.诚然,目前受限于学历,很难直接去知名律所实习、工作。但问题是,如果能够顺利读研,毕业是3年或4年之后的事情。作为应届生向律所投简历。你的同学25岁,你36岁。没有优势。律所招应届生的逻辑在于,基础素质好,可培养,能出差能加班。36岁确实工作经验更丰富,但在加班出差可培养方面和25岁的小朋友没法比。
你的师父,可能也就三十出头,他在给你派活的时候,可能也会有所顾虑。另,现在考研,和在校生考研的备考强度是没法比的,考试上也没有优势。
2.果断找个小所去实习,一年完成转正。在岗位上不计回报地好好干活。3年后成为主办律师,行业熟手,再找机会:转所或者去甲方。此时,你走的就不是校招路径了。校招看出生,甚至还看长相。而社招,主要看经验,看项目经历,看感觉了。届时,现在的劣势权重下降,而未来几年的积累权重上升。届时,即便不能一步调整到位,先去一个中等所,专业性稍强的所,再过3年再跳,曲线实现。
3.如果不考研,未来一年多考个注会,是否更有利于实现进好所的目标?多一个注会,肯定是个加分项。但是直接意义不大,因为实现去大所好所最大的短板不在于少CPA这一块。注会可以考,但是要以实习、做案子为主。注会在自己工作闲暇时可以去考。考下来,更多的作为一个知识、能力背景而存在,暂时没有敲门砖的价值。
4.【考证的价值】考证,对于在校生和工作的同志,价值是不同的。在校生,没有机会去实践,怎么能向用人单位证明,我更强一些呢?多个证书呗。多个证就代表能力更强吗?肯定不是,会考试不代表会做业务。但起码能够证明一点:在校期间,我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在备考上,我是一个更用功的学生。在求学中,不就是更好的做了本职工作嘛——学生所谓能力无从考察,而证书是一个可计量的维度。
但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尽快摆脱【考证思维】——是不是我过了法考/注会,就能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肯定不是。甚至对工作没有直接推动作用。你不在法律或审计行当,备考一两年过了考试,也只是获得一个【从业资格】,而这两个行当里面,千千万万人,已经日日夜夜沉浸其中几十年,没法比。
大多数时候,花费同等时间,跨界考证抑或是投入到本岗位、本领域中,我猜想,后者产生的效益会更大——因为前期毕竟在这个领域有积累,持续增加投入,易见产出。对于工作上的进步和再发展,归根到底还是看谁懂得够透彻,做得更顺畅,想得更深入。
那工作的人,尤其是非法律、财会领域的人就没必要考法考或注会了吗?不必走另一个极端。只是,不应该把它当做是彻底扭转人生的考试,不应该对既有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冲击。不建议在单位拿起书来就看,戴上耳机就听。这样做,可能工作上还会退步。最多充分使用业余时间。考过了,把它当做一个知识储备,证书作为曾经的一种技能证明。未必有眼前用处,但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法宝新AI系列产品
智能写作
智能问答
模拟法庭
法宝来合同
法宝合规
责任编辑 | 吴晓婧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