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被精神病”:公众焦虑中的认知分歧,道出了几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譬如:一位精神医学鉴定人士说:这个人(李某雪)说话有条理,有逻辑性,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能说得比较清楚,普通大众很容易把这种表现等同于无精神障碍,因此送医行为会更加引起大众的反感,但诊断显示这个女孩是有精神障碍的。
再譬如:确诊后会被纳入社区的特殊名单中,异地出行会被标记识别,有时候还会惊动警方来关注。记者就此向多地警方确认,确实有患者被重点关注。
还有: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精神障碍的标签,很容易会丧失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连不想住院不想吃药都不能自主决定,甚至被限制人身自由。
这是以精神医学为手段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是精神医学的滥用。
南方周末对于精神障碍的鉴定程序引用了司法鉴定人士的话称:
为保障诊断的准确性,精神病院设置了三级查房制度把关,并非门诊医师定终身。患者入院后,需要经初级医生查房、主治医生查房和主任医师查房,如果三级查房还有争议,就需要全院的大会诊来确诊。
在文章结尾,南方周末是这么写的:黄雪涛说,公权力在发生侵权时可能大多早有迹象,个体可以通过回避冲突来避免,且如果法定监护人能够充分保护当事人,亦可在这类博弈中提供有效支持。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几个要点的串联,可以看出南方周末的这篇《“被精神病”:公众焦虑中的认知分歧》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读者也基本能从中读懂 “被精神病”和“精神障碍”的一些特点和影响问题。
南方周末并没有回避问题,它说“历史问题会导致人们对当下的情况有所投射”,指出:之前确实存在对精障者保护不到位或者出于治安管理考虑,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使得一些不稳定人员被精神病的情况。
而这,或许才是本文标题表达的重点。
南方周末能坚持以深度报道触碰社会的某些敏感神经的确使人可敬。
南方周末在文中也交代了一个事实:2025年1月11日,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通报李某雪事件情况称李已被其父从医院接回家。
李某雪的事可以告一段落了,这件事也的确慢慢在淡出公众视野。
但南方周末以这样的标题撰文,留下的思索可能是长期的。
不妨就此列举几个有关的事例,可能更有利于让大家理解恐慌情绪和关于被精神病的忧虑以及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保护。
就如文中的某精神医学鉴定人士所说:这个人(李某雪)说话有条理,有逻辑性,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能说得比较清楚,普通大众很容易把这种表现等同于无精神障碍,因此送医行为会更加引起大众的反感,但诊断显示这个女孩是有精神障碍的。
这可能就状如牛顿、特斯拉、阿兰图灵、居里夫人、海明威,米开朗基罗、达尔文、尼采、甚至诺贝尔等。
他们很多很早的时候就面临精神健康问题。如达尔文,他的一生遭受严重的身体和心理问题,被视为与他的慢性焦虑和抑郁症有关。
再比如米开朗基罗患有强迫症和抑郁症。有研究表明这给了他狂热的工作和对完美追求的特质,不过,他在社交方面的孤立也符合疾病特征。
再说一下诺贝尔 ,精神障碍患者,一生遭受抑郁症的困扰。他在书信和日记中无所不在地表达孤独和对死亡的恐惧。
这些著名人物,很多人是用大半生与精障对抗,但尽管面临精神障碍问题,仍然为人类贡献了卓越的成就。
南方周末称:中国成年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为16.57%,这意味着大约有2.3亿人罹患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所以精神障碍问题值得重视,但何必恐慌呢?没准你身边的很多人患病甚至包括你自己,但因此你就不会自处或者是不能与人相处了吗?
所以处于如此复杂的时代必须防止精神医学被滥用,否则那几乎无人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