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政策方面不断发力,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政策端的支持使得A股企业迎来赴港上市的窗口期,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筹备搭建“A+H”双融资平台,仅2025年初至今,就已有30家公司披露了港股IPO招股书,包含7家A股公司。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尤为积极,恒瑞医药(600276.SH,股价44.64元,市值2847.59亿元)、百利天恒(688506.SH,股价194.72元,市值780.83亿元)已分别于1月6日、1月21日向香港联交所递表。
然而,在一众A股药企赴港上市的热潮下,亦有企业选择“逆向而行”。1月22日晚间,复星医药(600196.SH,股价23.81元,市值636.04亿元)公告,复星医药私有化复宏汉霖(02696.HK,股价16.100港元,市值87.50亿港元)的议案生效条件未获达成,后者将保留H股上市地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111436807435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A股药企掀赴港上市热潮
对于内地药企赴港上市热潮,沙利文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周明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指出,近年来港股市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如优化新股上市审批流程、降低上市门槛等,这对内地生物医药企业赴港股上市决策产生积极影响。“港股允许无收入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且预期最低市值要求适中,为内地初创期、拥有高价值在研产品的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途径。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减少了上市时间和不确定性,增加了IPO审核的确定性,有助于企业制定明确的上市计划。”
其中,恒瑞医药于2024年12月9日首次对外透露,为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国际化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助力公司国际化业务的发展,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24年12月26日,恒瑞医药举行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会上主要审议了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议案。表决结果显示,股东大会上提请审议的各项议案均获得高票通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在恒瑞医药股东大会上获悉,公司决定赴港上市主要基于三点理由:一是港股市场的国际投资(者)基础广泛,有助于提升公司全球品牌影响力;二是港股上市能为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并获得海外资金支持;三是国际化布局对创新型企业至关重要,港股上市有助于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加强国际研发合作,从而为后续的全球市场开拓及业务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无独有偶,百利天恒也将其赴港上市的原因归结于:为了进一步助力上市公司国际化业务的发展,更好地利用境内境外融资平台,夯实公司快速发展的资金储备。同时,迈威生物也曾表示其赴港上市的目的是“为满足公司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提升公司国际化水平”。
在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看来,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创新型药企,其研发投入高、资金需求大,尤其是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和海外市场拓展都需要持续补充资金。“A+H”上市有助于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在不同市场获取更具竞争力的融资规模与成本。同时,“A+H”模式能够增强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认知度和公信力,尤其是在海外业务拓展、人才引进和学术合作方面,港股市场的背书有利于吸引更多国际合作伙伴与顶尖人才的加入,从而加速企业创新成果转化与全球市场渗透。
立足更大范围的资本市场,也意味着企业需要兼顾多地监管与信息披露要求。对于“A+H”模式下的企业来说,要同时满足内地与香港的财报口径、临床试验结果披露规定等,需要在内部搭建专业的跨市场合规与财务团队。此外,“A+H”还带来汇率风险、投资者结构差异等课题,对企业的IR(投资者关系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卢毓琳建议:首先,企业应在内部建立健全的合规与风险管控体系,确保财务数据、临床试验进展以及业务往来等关键信息能够透明且及时地对投资者披露,以减少潜在的合规风险,并保持与监管部门的良好沟通关系。其次,“A+H”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分散汇率与市场风险,但也需要配备熟悉两地资本市场的专门团队或顾问;企业要根据自身研发与市场拓展计划,合理安排融资结构与时机,避免因盲目扩张或资本运作失当而导致后续运营压力。最后,企业在面对两地投资者时,需针对各自差异化的关注点做好专业沟通,让资本市场更加理解企业的长期价值与科研逻辑,从而获得稳定的市场认可和筹资能力。
中小股东不买账,复宏汉霖私有化方案折戟
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与恒瑞医药、百利天恒等一众内地药企赴港上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星医药在2024年下半年持续推动其子公司复宏汉霖私有化并从港股退市的进程。
与“A+H”上市所追求的“放大”逻辑不同,私有化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收缩”或“整合”式的资本动作。若资本市场对其创新管线、商业化前景等存在分歧,估值无法体现企业真正价值,或母公司有意统一管理研发、生产和销售资源时,往往会考虑通过私有化来实现新的整合。
复星医药于2024年6月24日及2024年8月23日分别作出决议,批准对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的私有化方案及其修订。彼时,复星医药曾表示,复宏汉霖于香港联交所上市以来,受全球宏观经济、医疗行业、港股整体趋势等因素影响,其H股股价水平未达预期且交易量较小,复宏汉霖自上市后亦未通过股权融资筹集资金,其作为上市公司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复星医药决定以吸收合并的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复宏汉霖。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复宏汉霖的“私有化”也是复星医药从集团层面开始对品牌进行整合和重塑的一环:随着“复宏汉霖”“万邦”“药友”等多个子品牌不断发展,复星医药正计划通过一系列策略,整合这些分散的品牌力量,以增强品牌的整体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不过,复星医药私有化子公司复宏汉霖的运作,最终还是倒在了股东大会表决这一关。此次,一众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对该方案投出了反对票。根据相关收购规则,私有化议案若想在H股类别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需要获得独立H股股东至少75%的表决权批准,同时独立H股股东的反对票数不能超过10%。据悉,此次参加H股类别股东大会的表决股票数量为9349.62万股,其中,7533.41万股(约占80.57%)投了赞成票,但有1800.13万股(约占19.25%)投了反对票,超过10%。因此,本次交易协议的生效条件未获达成,吸收合并将不予实施,复宏汉霖将保留H股上市地位。
为何中小股东的反对声浪如此之大?有部分投资者认为,虽然24.6港元/股的私有化对价比当前二级市场股价高出不少,但与公司上市时的发行价49.6港元/股相比仍大幅缩水,且不少中小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潜力尚存期待,因此私有化价格并未令他们满意。
针对此次私有化议案未能通过,复星医药方面称,感谢股东及各界的关注,对复宏汉霖私有化议案未能通过表示遗憾,也充分尊重所有股东的决定,复星医药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复宏汉霖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