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在保卫同古的战役中,戴安澜将军不幸牺牲,战士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一个皮包里翻出一张纸条,不禁泣不成声。


戴安澜,出生在安徽无为的一个小乡村,父亲给他取名戴炳阳,寓意他向阳而生。到了学龄,父母将他送进了陶行知创办的学校就读。
那时候的国家正处于动荡时期,民不聊生。看到祖国处于危难之中,他非常心痛,他立志从军,为祖国力挽狂澜。
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他将名字改为“安澜”,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
1925年,23岁的他,如愿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三期。在部队,他英勇无畏,曾率部参加武汉、昆仑山等重大战役。屡立战功。35岁时,他升任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师长少将军衔。
1942年,中国十万名远征军挥师前往缅甸抗日,戴安澜的200师率先进入同古城。为了掩护盟军安全撤离,戴安澜率领部队连夜抢修工事,从不叫苦。
不久,戴安澜率领的200师就与日军在同古城交火了,日军动用比200师多四倍的军力,对同古城展开疯狂进攻。戴安澜的阵地经常被炸成一片火海,戴安澜仍然从容指挥部队,机动灵活地狙击敌人。



日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部队的伤亡也越来越大,戴安澜凝重地立下遗言:我如果战死,由副师长代理,如副师长战死,由参谋长代理,参谋长战死,团长代指挥。
在历时12个昼夜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歼灭的日军5000多人。
也就是在这12个生死奋战的间隙,他抽空写下最后一封家书。这是他写给妻子王荷馨的最后一封家书,这也是一封没有寄出的遗书。
内容是:“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是极光荣。”
写下这一封家书后,他率领全师将士坚守缅甸同古城。
在同古大战后,戴安澜率部突出重围,但是被日军迂回包抄,切断了退路。此时的200师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以难民的身份逃往印度;第二,冲破日军的封锁线回国。
如果戴安澜选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全身而退。但是他拒绝当逃兵,他率领200师仅存的6000余人官兵,进入了缅北的野人山,誓死与敌对抗。
不幸的是,在冲破最后一道封锁线时,戴安澜的胸部腹部受了重伤。
弥留之际,戴安澜将军已经说不出话,他用手指了指祖国的方向,身边的卫士将他扶坐起来,他深深地凝望着祖国的方向。



同古之战,震惊中外。为戴安澜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史狄威评价戴安澜将军说:“他是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戴安澜牺牲后,战士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搜出一张纸,不禁泣不成声,这正是戴安澜写的那最后一封家书。

原来他早就预料到了今日,确切的说他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提前写下了一封家书。
随后,200师官兵将他的遗体轮流地抬回到国内,他的灵柩运抵桂林、桂阳、广西全州,途中的民众,沿街跪拜,挥泪如雨,全州上万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英雄永逝,精神永存。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戴安澜将军抛家舍业,义无反顾地保家卫国,不惜血洒异域疆场。
参考资料:
《中华英烈网——戴安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