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热潮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其中,唐诗作为中华文化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尤为大众喜爱。而指引我们进入唐诗世界的入门读物,少不了岭南学人、报人刘逸生的《唐诗小札》。


✎作者 | 桃子酱

✎摄影 | Ratty


近年来,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为开端,以各种方式进入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成为一股持续的热潮。

书籍、影视剧、电视节目乃至短视频平台,都在推动这股潮流。去年离世的古典诗词名家叶嘉莹,在年近百岁时仍时常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对于古典诗词的感悟。她希望把自己从中体会到的美好、高洁的内涵传递给当下的年轻人。

这股热潮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有论者指出,这一方面证明中国人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仍有一份尊重文化、渴求诗意的顽强努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古典诗词在当代获得了精神共振。

其中,唐诗作为中华文化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尤为大众喜爱。而指引我们进入唐诗世界的入门读物,少不了岭南著名学人、报人刘逸生的《唐诗小札》。

《唐诗小札》于1961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此后,多次再版、重印,总印数累计超过百万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哺育了几代人对古典诗词的修养及爱好。


《唐诗小札》(第二版)

刘逸生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

1月14日,在楠枫书院举办的岭南文化新讲第二十八讲——“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唐诗小札》的成功密码”,请来了两位与刘逸生先生关系密切的嘉宾:主讲嘉宾为刘逸生之子刘斯翰,同时也是著名学者、诗人;对谈嘉宾为视刘逸生先生为师的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罗韬。

通过他们的讲述,观众得以了解《唐诗小札》这本传统文化读物何以长盛不衰,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唐诗。


活动现场,两位嘉宾进行对谈。


“中国的文脉没断”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回顾一段关于古典诗词在岭南如何普及的故事?罗韬解释道,这是基于一位著名学者近期的一个观点——“中国的文脉没断”。

根据罗韬的理解,起码需要具备三点要素,才称得上“文脉没断”。第一,传统文化在这个社会有其群众性,这是人才涌现的基础;第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有一代接一代的优秀人才,没有断层;第三,必须做到创作和研究双翼齐飞,知行合一,不然研究传统文化就成了研究木乃伊,就不能说传统文化还有生命力。

罗韬认为,在这三大要素上,岭南是优先于其他地方的。而刘逸生先生为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唐诗小札》的传播上。刘斯翰也同意这一看法,“我父亲就是中国诗歌文脉不会断的例证”。


刘逸生先生在欣赏书法作品。

刘逸生并非出身于文化之家。刘斯翰回忆道,曾祖父是一名华侨,在美洲看护果园;祖父是一名鞋匠,在香港开了一个小铺子。祖父在父亲几岁时骤逝,祖母带着父亲回到中山沙溪老家。父亲小学没毕业就失学,成为童工。“就这样一个背景,他后来从未遇到一个良师,完全靠自己摸索,凭自己个人天生的兴趣,凭着他对唐诗的研究,最后成为中国传统诗歌研究的专家。”刘斯翰说。

通过父亲的经历,刘斯翰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有中国的书和中国人,中国的文化就不可能断。”

刘逸生先生撰写的“唐诗小札”专栏,于1959年10月31日在《羊城晚报》“晚会”版刊出第一篇。当时,他42岁。长期担任报刊副刊编辑的历练,使他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杂家”,思维活跃,文笔优美。接下来的1959年11月、12月,“唐诗小札”专栏分别刊出11篇、9篇。

这样频密的发稿节奏,日常工作又忙,刘逸生先生是怎样做到的?刘斯翰说,父亲把所有空余时间都拿来做研究,在忙碌的环境里挤出了“唐诗小札”专栏,“用一辈子做了人家两辈子的事情”。


刘逸生先生书法作品。

这些备受读者欢迎的专栏文章,于1961年结集出版,共收入53篇。刘斯翰说,当时《唐诗小札》出版引起轰动,很多读者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购买。随即,《唐诗小札》出了增订本,并不断再版。有一个数据:1982年,《唐诗小札》出到第11版,累计印数为771050册。再加上之后的广州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岭南美术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不同版本,刘斯翰估计,《唐诗小札》累计印数应该超过了100万册。


“《唐诗小札》可以说就是我的大学”

罗韬说,自己跟逸老(即刘逸生先生)的缘分十分奇妙。他记得是“文革”后期客居台山县的时候,有一天他去同学家玩,同学的祖母正准备把一本《唐诗小札》的书页撕下来,做成纸角——这是当时常见的一种容器,用旧书页粘贴而成,小卖部用来装盐、豆豉等货物。因为需求量大,粘纸角也成为一份有收入的工作。

当时罗韬就读台山一中,学校图书馆被封了,家里的藏书主要是他父亲读的俄罗斯、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他并不感兴趣。看到《唐诗小札》,他觉得这是本好书,就跟同学的祖母商量:“不要用它做纸角了,我给你一毛钱,你把这个书给我。”就这样,罗韬得到了一本有点残破的《唐诗小札》,也从此成为逸老的读者和崇拜者——“《唐诗小札》是我古典文学开蒙的书。”


《唐诗小札》(第三版)

刘逸生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1978

罗韬后来有机会拜会逸老,则是由其子刘斯翰引介。刘斯翰担任《学术研究》编辑之时,看到一篇不错的投稿,把作者约到编辑部见面,这位作者就是罗韬。二人结识后,罗韬视刘斯翰为师长,他的第一部著作《张九龄诗文选注》,就是以刘斯翰注《曲江集》为基础,并在刘斯翰的指导下完成。刘斯翰还把罗韬引见给逸老。罗韬形容自己“就像拜访神”那样,终于见到了逸老。

刘逸生先生进入媒体界,是从底层做起的。起初,他在香港一家报馆当杂务,也就是跑腿的。他在跑腿间隙,读完了报社仅有的一部厚如砖头的《辞源》,又背熟了《康熙字典》的部首,由此起步,从排字学徒做到了校对、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他从香港《华商报》调任《南方日报》,日后参与创办《羊城晚报》,任该报编委,并主持副刊“晚会”版工作。

罗韬没读过大学。和逸老一样,他进入《羊城晚报》,从底层的印刷工做起,后来成为编辑,再后来跟逸老做了同一个职位——《羊城晚报》编委兼“晚会”编辑部主任。

“《唐诗小札》可以说就是我的大学,我就是从这里得到营养,知道诗的美,然后进一步学习古典文学。”罗韬表示,学习古典文学,尤其是读古诗,必须打通文、史、哲,这也使得读古诗成为扩大知识面的方便法门。他相信,像自己这样的《唐诗小札》受益者,一定还有千千万万。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今后的读者也将从中获得教益。


刘逸生先生。

刘斯翰补充道,“文革”期间,《唐诗小札》甚至有手抄本。对此,罗韬评论道:“想象一下那位手抄者,这是多艰难的努力,又是多好的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代,广东人民出版社出了由钱君匋先生设计并题写书名的《唐诗小札》新版,罗韬立刻去买了一本——“我终于买了一本新的、完整的,而不是残缺不全的了。”

23年前,中秋节次日,刘逸生先生去世。罗韬撰写了一副挽联:“有子比老泉,有寿齐放翁,归去中秋夜未央,证见天心月满;一生友定庵,一书迈渔洋,风雅五十年不坠,端凭笔底波澜。”


在唐诗里感受美

刘斯翰从个人经历出发,谈及怎样学唐诗。

他母亲喜欢古典文学,在他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就开始教他们背唐诗,比如《琵琶行》《长恨歌》这些通行的优秀作品。所以,在刘斯翰看来,第一步就是选读,而不是拿一部《全唐诗》从头开始读。目前比较好的选读本,他推荐《唐诗三百首》。理由是:首先,它收入的都是反复比较过、历代均认可的好作品,基本上呈现了唐诗的不同方面;其次,它收入的唐诗,从五绝到七古,各体兼备。

刘斯翰主张,尽可能地背诵,把《唐诗三百首》背下来。这就像培养一种肌肉记忆,“你把《唐诗三百首》背下来了,你在心里就形成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什么是好的作品,句法是怎么样的,章法是怎么样的。背下来之后慢慢经过时间(的历练),你就会有所体会”。


刘斯翰分享学唐诗的方法。

刘斯翰认为,唐诗跟宋代以后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对自然风景的描写。那是一种诗化的、艺术化的自然。以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尽管我们没有亲临诗中所写的边塞,但读到这句诗时,会有一种心胸开阔、天地之大的感受:沙漠是“大”的,烟是“孤”和“直”的,落日是“圆”的,王维此句一出,我们就觉得很难再用更好的文字来概括这样的景象。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让我们跟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黑格尔就曾说工业社会是最没有诗意的。刘斯翰觉得,作为一个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被工业社会的高楼大厦、石屎森林包围住我们的眼界、包围住我们的心灵,觉得外界没有什么美可言。所以,我们读诗,在唐诗里感受诗化自然之美。

“我觉得诗总的来说就像艺术一样,一定要是美的。现在到处都是丑书,丑怎么算艺术呢?传递的是什么东西?”刘斯翰说,如果读一首诗,读完之后一知半解,没有得到美的享受,这就不是正路,而“唐诗就是正路,唐诗就是在追求美”。

罗韬认为,刘斯翰其实是在重提“宗唐说”。诗歌的最高典范还是回到唐诗,“唐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国诗歌特别是格律诗的青春时代,它崇尚情景交融,青春作赋,更尊重我们的本心”。


现场观众。

现场有观众提问:“如何学好传统文化?要学哪些方面?”刘斯翰的回答是:学习传统文化,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从诗歌入手,是一个较好的途径。比如,让小孩子去背一段古文,会比较难;而让他们背“床前明月光”,很快就学会了。 因为诗歌里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很多元素,虽然它们在诗中是片段式呈现的,但潜移默化,等我们日后再去读《论语》《孟子》这些典籍,就会发现,原来这首诗的出处就在这里! 就这样,诗和文联系起来了。

岭南文化新讲第二十八讲

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唐诗小札》的成功密码

南方传媒

《随笔》杂志、刀锋时间、楠枫书院

媒体支持

广东广播电视台现代教育频道

主讲嘉宾


刘斯翰,著名学者、诗人,文学研究员,曾任《学术研究》杂志主编、《诗词报》总编辑,著有《曲江集校注》《史与诗》《诗海禅心——岭南禅诗小札》《汉晋唐五代书论译注》等著作十多种。

对谈嘉宾


罗韬,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著有《张九龄诗文选注》《半半集》《移花就镜——二十四品诗书画印通释》等。

· END ·

作者丨桃子酱

摄影丨Ratty

校对丨遇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