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紧密型县域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2024》,我市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创新‘1367’急救新模式,显著提升县域内急救成功率”入选!
入选案例
医共体创新“1367”急救新模式 显著提升急救成功率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民医院是全省首家县级三甲医院,下辖12个乡镇卫生院分院。近年来,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针对县域内急诊急救“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不稳定”的现象,充分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龙头作用,积极探索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创新“一个系统、三个等级、六项技术、七个病种”的急诊急救管理新模式,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急诊急救同步启动、上下联动、实时互动、同质行动,有效提升了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急诊急救服务能力及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一、科学谋划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2018年12月,在县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太和县人民医院组织对全县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服务能力进行深入调研,梳理发现医疗资源相对短缺、急救半径过大、急救质量难以有效控制等问题,针对性提出急救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议方案。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医院成立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内设院内急诊急救组、院前急救组、后勤保障组、质量安全管理组,明确各组职责分工,完善考评激励机制,获得县卫生健康委支持,与医共体成员单位达成共识,开启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三是明确建设思路。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急诊科为主导、全程内外互动、多学科协作的工作原则,依托医共体县、乡、村三级医疗网搭建急诊急救网,推进信息化建设、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制定整合组织和队伍、集聚内外急救资源、转变流程和协作三项举措,集成优化急诊急救资源,构建连续性、一体化、一站式的急危重症救治管理机制,形成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太和方案。
二、搭建完善一体化急救信息系统
在医共体内心电、影像、远程会诊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上线县域急救保障管理系统,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一是推出“微急救”服务平台。在太和县“120”急救中心微信公众号上线“微急救”服务,以一键报警为亮点,将GPS定位系统引入急救救援,为急救车准确及时找到病人提供极大的帮助。群众可在平台预存个人和亲朋健康档案,随时为本人、亲朋或路遇他人一键报警,极大简化报警流程,为群众提供便捷、科学、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平台还具备车辆甄别、社会培训、疾病咨询、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功能。二是实现院前院内信息无缝衔接。为急救车和院内急诊科配置信息互联电子显示系统,实现院前急救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随时查看和及时处置功能。院前急救人员可将患者信息、生命体征及时上传,院内急诊急救医生可实时观察院前患者情况,提前为患者提供建卡、开具检查申请单和住院证等服务。三是实现院前院内远程会诊。对于急危重症患者,院前急救人员可与急诊抢救室和院内相关科室专家开展远程音视频会诊,将救治时间窗移到院前,院内急诊科可提前组建抢救团队,准备抢救器材、药物等,做到患者进院后无须交接直接进入抢救,实现了“呼救即抢救、上车即住院”院前急救目标。四是实现急救质控时间轴管理。为急救患者身上佩戴智能手环,通过院内布设的蓝牙信标,自动捕捉患者佩戴的智能手环信号,无感记录患者到达相关区域的进入、离开、停留时间等信息,结合急诊系统诊疗信息生成患者医疗时间轴,并通过物联网基站传输给中央站进行分析汇总,帮助优化急诊救治过程存在的问题,使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规范、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
三、分级设立县乡村急救载体
一是以村卫生室为实体,设立“急救小屋”一级载体。“急救小屋”由村卫生室负责管理,其工作人员需熟练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急救药品使用,具备运用总院远程会诊平台、PC端和手机端视频会诊软件,快速借助手机端互联网医院医生站完善病例建档的能力。同时,成立太和县公众急救培训中心和急救互救志愿者联盟,累计开展公众急救培训300余场,覆盖10万余人次,推进卫生应急宣传和自救互救技能普及,组建“村村救”志愿者队伍,实现救护力量辖区内全覆盖,做到“人人救、村村救、救在身边”。二是以乡镇卫生院急诊科为实体,设立“急救单元”二级载体。启动乡镇卫生院急救能力提升行动,在乡镇卫生院建立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卒中救治单元、创伤救治单元,配置心电监护仪、除颤器、心电图机、呼吸机、洗胃机等急诊急救设施设备和转运车辆,“急救单元”医护人员具备基本急诊急救技能和急性胸痛、急性脑卒中、创伤、中毒等重点病种的鉴别与初步处理能力等。三是以牵头医院急诊医学科(EICU)为实体,设立“急救核心”三级载体。统筹管理医共体内急诊急救医疗资源,制定急诊急救相关制度、流程及预案,落实医共体同质化急诊急救质量控制管理,与“急救单元”建立快捷绿色通道,做好乡、村转诊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优化急诊急救资源,在急诊科首诊业务区配置急诊导管室、手术室、CT室、超声检查室、收费室、药房等。整合各临床科室资源,成立胸痛救治组、卒中救治组、创伤救治组、介入救治组、高危孕产妇救治组、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组、中毒救治组、急腹症救治组、心肺复苏组、重症监护组等应急救治团队,授权急诊医学科根据需要24小时一键启动,将专科急救前移,实现“一站式救治”。
四、全面提供互动同质急救服务
一是强化联动协作。明确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之间的急诊急救职责和分工协作关系,形成以牵头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辖区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分级急诊急救体系。启用“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平台系统,实现对呼救者定位及导航,实时监控出诊救护车辆动态,实现“120”指挥准确化、快速化和全程信息化,逐步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反应快捷、指挥统一、处置高效”的院前急救网络,实现医共体院前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缩短辖区内的急诊急救半径,打通基层急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突出同质管理。牵头医院“急救核心”落实急诊急救一体化服务、同质化管理和监督指导职能,组织对乡、村急诊急救人员开展基础生命支持资质和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通过帮扶带教确保“急救单元”掌握心肺复苏、除颤与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气管管理(气管插管、海姆立克急救法)、创伤救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溶栓、洗胃等核心技术,具备规范处置心、脑、伤、喘、毒、孕、儿等相关疾病急诊急救能力,实现急诊急救关口前置。2023年6月以来,乡镇卫生院“急救单元”开展心肌梗死溶栓9例、脑梗溶栓42例、农药中毒洗胃22例,实施气管插管57例,院前参与心脏骤停复苏成功9例。
新模式实施以来,太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内急诊急救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农村急救反应时间缩短47.2%,急诊抢救成功率提升至98.6%,满意度提高至98.4%;牵头医院急诊急救CT检查时间缩短20分钟,损伤性控制手术激活时间缩短38分钟,脑卒中患者从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和从到达医院至穿刺成功的时间缩短30%,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降低34.4%。2022年太和县人民医院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银奖,2023年通过第一批次“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示范单位”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