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榕娟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2024已经过去。翻看这一年的《安徽青年报》,一篇篇稿件、一张张照片,将思绪拽回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时光:春寒料峭时,我省两会会场内却是暖意融融,本报两会采访组与代表委员们面对面,将会场上的好声音第一时间传出去;春光明媚时,也是各中小学劳动教育火热开展时,田野里、校园劳动基地里,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这热火朝天的一幕幕;夏日炎炎,本报记者翻山越岭,只为跟随教育工作者一道沉浸式感受家访;眼下又是一年暖冬时,本报记者再次跟随各地青年志愿者们一起奔赴爱心岗......无数精彩镜头定格在每个人心中,所有欢笑、温暖、感动汇集成了我们的2024。
这一年,我们的足迹遍布全省各个角落,走过城市、乡村,到过企业、校园,下沉过社区街道,不以山海万里为远,只为记录、见证呈现。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落地有痕。
紧跟时事热点讲好安徽好故事
2024年8月,恰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四周年之际,省委宣传部组织媒体记者开展了“牢记殷殷嘱托 勇闯改革新路”主题采访活动,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之路,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本报记者分赴阜阳、马鞍山、合肥,聚焦牢记嘱托下的青春实践。在阜阳市王家坝返乡创业青年王恒亮的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记者对话王恒亮儿子王超前,大学毕业后的他协助父亲一起将公司做大做强的故事感染着现场的每个人;循着总书记的足迹,记者再访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为读者展现出生态钢城“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科技创新一直是总书记牵挂在心头的大事,本报记者通过走访中电信量子集团、安徽创新馆等地,直观感受安徽科技创新的“加速度”。伴随着稿件《王超前:在家乡王家坝超越前行》《碧水向东流 钢城逐“绿”行》《安徽创新的四年答卷》的写就和刊发,安徽勇闯改革新路逐渐有了清晰的模样。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合肥市先后来到桐城市六尺巷和合肥滨湖科学城,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情况。为做好学习和传达,本报编辑部第一时间组织学生记者重走六尺巷,重访合肥滨湖科学城;开辟专栏刊登全省教育工作者和团员青年学习心得,并精心策划《人生能有几回搏 青春不搏待何时》专刊。
这一年里,我们恪守团报定位,紧跟时事热点,聚焦教育改革,关注共青团县域改革,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一次次讲好安徽故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
常态化走基层 贴近青年展风采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过去这一年,本报记者坚持目光向基层聚焦,脚步向青年迈进。在一次次走基层中,为广大读者带去最鲜活、最及时的消息。
《一把刻度尺量来一等奖》,在合肥市第三十九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合肥高中生余浩茗大胆创新的设计不仅获一等奖,也体现合肥科技教育的卓越成果;《一家仨“好人”》,聚焦蚌埠市青年马文娟与父母亲一同登上“好人榜”的故事,是好人好事,更是家风传承;《“街跑少年”开出最美思政花》,则是通过讲述肥东三中学生危急时刻施以援手的故事,回答我省思政教育工作成效;《为了母亲的微笑》,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为18位“兵妈妈”过母亲节......每篇稿件的背后都是本报记者一次次俯下身子,走向校园深处,走到青年中间,架起读者与青年、与教育间的一座座桥梁。
组团式县区行 深挖典型树品牌
一直以来,教育改革创新江淮行、共青团特色工作县区行、高校县区行、企业行都是本报品牌活动。2024年,本报持续开展一系列品牌活动,各采访小组组团走进新闻现场,在一线“抓活鱼”:走进有着蓝莓之乡和黄梅戏之乡之称的怀宁县,聚焦团怀宁县委持续擦亮“青”字号品牌的故事,端出《“莓”好怀宁 青春有戏》;走进铜陵市义安区,在各中小学的校园劳动实践基地里,与兼具“烟火气”和“泥土味”的劳动教育课撞个满怀,提炼出《烟火气正盛 泥土味更浓》的义安区劳动教育特色工作;跟随灵璧县青年创客的脚步,本报采访小组来到了灵璧县青创空间,与一众青年创客们面对面,话创业谈发展,捧出《“团”聚青春 梦启阡陌》的跨版专题......
时光缓缓,步履不止。这一年里,本报编辑部先后组团走进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去到淮北矿业集团等,在一次次组团采访中深挖典型,讲深讲透安徽教育故事,讲好讲活青年工作,为教育鼓与呼,为安徽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走进车间,对话王超前(右)
沉浸式感受青年学子大调研
在校园感受教育的活力
跟随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送科普到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