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沙尘暴”“西北地区黄沙漫天”“空气质量低、呼吸困难”
过去几十年,类似这样的关键字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我们当时很想解决“荒漠化”问题,但全国上下却束手无策。
那个时代,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了267万平方公里,占了我国总面积的27.9%,只要一入大风季节,别说北京,就连许多南方城市都受过“黄风侵蚀”。
然而,这一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却在我们的奇特方法之下,迅速得到了扭转,不仅干掉了一个历经千年的超大沙漠,而且绿化后的面积超过了8个韩国!
这些完全得益于我们特殊的“治沙模式”,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绿化“千年沙漠”的?
何谓特殊的“治沙模式”?
其实,我国的沙漠化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出现的。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开始意识到土地沙化的威胁。
尤其在汉代,古人就已开始在草原地区种树和建防风林,但那时的治理手段有限,且依赖人工,规模较小,效果较为缓慢。
进入20世纪后,沙漠化问题愈加严峻。特别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森林遭到大规模砍伐,草原遭到过度放牧,土地沙化的速度惊人。
可国家并没有让这一问题持续恶化。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逐步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治沙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出台了包括植树造林、草原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开始着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特别是西北和北部的沙漠边缘地带。
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等地成为重点治理区域,中国的治沙工作逐渐展现出中国特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沙模式。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治沙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过去依赖手工劳作和简单植树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治理的需求,现代科技的迅速应用为治沙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无人机撒播技术、微创气流植树法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引入,使得治沙工作不再依赖单一的人工劳力,而是结合科技手段进行精准治理。
通过遥感技术,治理人员可以精准识别沙漠化区域,精准定位治理方案,极大提高了治理效率。
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如沙漠光伏电站、压沙固沙机械等,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在沙漠化地区开展全面的生态修复工作。
这些创新性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大幅提升了治沙效率和精准度,使得治理工作能够更加迅速和持久,逐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毛乌素沙地的治理便是中国治沙模式的一大成功典范。
两大沙漠是如何实现绿化的?
这片曾经被沙尘暴侵袭的地区,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逐渐从贫瘠的沙漠恢复了生机。
国家与当地居民共同努力,通过种植耐旱植物,修建防风林等方法,稳步推进沙漠治理。
而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手段便是“草方格固沙法”,这种方法通过在沙地上铺设草方格,帮助植物更好地扎根固定流沙,从而减少沙尘的侵袭和土地沙化的速度。
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和改进,这一方法的成功实施让毛乌素沙地的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绿洲,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地,如今绿意盎然,不仅恢复了生态,还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还有库布其沙漠的治理同样是中国治沙成效的重要证明。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其广阔的沙漠区域曾是荒芜与困境的代名词。
近年来,库布其沙漠的治沙工作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如微创气流植树法、无人机撒播等,使得植树效率和成功率大幅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治沙工作不仅仅是生态工程,还是一项经济工程。
库布其沙漠治理者们通过发展适应性强的植物种植,不仅恢复了生态,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也因此获得了新的生机。
今天的库布其沙漠已不再是过去的“死亡之海”,而成为了绿色的生命绿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和学习。
在沙漠治理的过程中,国家不仅注重生态修复,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沙漠地区开始大规模种植耐旱植物,如枸杞、甘草等,这些植物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环境,还能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来源。
国家将治沙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使沙漠不仅仅是贫瘠的代名词,还成为了富饶的象征。
随着治沙工作的深入,中国沙漠治理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为其他沙漠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尤其是在非洲和亚洲的沙漠地区,许多国家借鉴了中国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沙漠治理工作。
这一全球合作的局面,让中国的治沙成果得以与世界共享,推动了全球沙漠治理工作走向新的高度。
未来,国家计划将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50%以上,并实现主要沙区的生态恢复。
治沙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全球合作的不断加强,将使我国的治沙工作继续走向新的高峰。
在非洲再建起一座“长城”
撒哈拉沙漠绿化计划,也被称为“非洲绿色长城”计划,这是一项旨在恢复撒哈拉沙漠南部生态系统的壮丽工程。
撒哈拉沙漠覆盖了北非的大部分地区,随着气候变化和过度开垦,沙漠化问题愈发严重,导致当地土地荒废、粮食短缺和生态系统崩溃。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撒哈拉“绿色长城”计划于2008年开建,目标是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多个国家之间种植防风林、恢复荒漠植被,并通过树木和植物的覆盖阻止沙漠扩张。
参与国包括尼日尔、乍得、马里、塞内加尔等,计划通过植树造林、灌溉和土壤恢复等措施,恢复一片绿色带,形成一个横跨整个撒哈拉地区的“绿色城墙”。
该计划不仅旨在阻止沙漠蔓延,还通过恢复土地肥力,改善农业生产,提升当地社区的生计和粮食安全。
此外,绿化带的建设也有助于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变化的局面。
尽管项目的挑战巨大,但初步结果表明,这一计划已经开始在一些地区取得成效,为撒哈拉地区带来了希望,成为全球沙漠化治理的一个重要案例。
信息来源:
人民网——中国的治沙经验为什么会受热捧?
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三个阶段、七种模式——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绿色乌审实践北京科协——库布其沙漠治理:全球荒漠化防治新标杆央视网——【探秘库布其】10秒种一棵树? 库布其治沙“利器”了解一下新华社——从“沙进人退”到“沙里掘金”——我国沙漠治理带动产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