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期 总第812期

芗剧《烽火侨魂》

从英雄叙事到情感共鸣

文/冉常建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芗剧现代戏《烽火侨魂》(编剧王文胜、导演吴兹明、主演张丽红)将华侨李林抗日救亡、爱国爱民的光辉事迹搬上舞台,成功塑造了一个才貌双全、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中华民族女英雄形象。

一、英雄的“人性化”

李林是一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华侨女英雄,她在25岁时英勇牺牲,成为民族抗战史上的杰出代表,被周恩来誉为“我们中华民族女英雄”。在创作《烽火侨魂》时,编剧不仅着眼于李林的生平事迹,还对她的个人经历做了戏剧化的处理,使得这位英雄人物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体验。

李林从一个归国华侨到成为抗日女英雄,经历了多重心理的转变和成长。在《烽火侨魂》中,李林被塑造成一个具备“英雄”与“人性”双重特质的女性形象。这种“人性化”的改编手法是当代戏剧创作中常见的趋势,但在这部戏里,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李林不仅是一个为了国家英勇奋斗的战士,还是一个充满爱与矛盾的普通人。

例如,在面对日寇围困的生死关头,李林与屈健、苏友梅彼此扶持、互相鼓励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革命队伍中的亲情与友情、团结与力量。在真实历史中,李林的牺牲是充满悲壮色彩的,本剧并未写实地再现这个事件,而是通过她对腹中孩子的最后告白,为这一场戏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共鸣。作为母亲,李林既流露出无尽的温柔与不舍,也有为了革命事业必须割舍亲情的坚强。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让李林的形象更加饱满,也更能体现人性色彩。


与以往革命题材作品不同的是,本剧并没有回避失败的情节。剧中李林并非一出场就是完美的英雄形象,她也有过内心的犹豫和心灵的挣扎。李林第一次战斗失利,大虎牺牲,展现了革命过程中的残酷性。然而,这种失败并没有打击李林的斗志,反而成为她成长的契机。通过这种失败中的反思和自我突破,创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会犯错的但不断进步的英雄形象。

作为一部现代戏曲作品,《烽火侨魂》通过对抗日英雄李林生平的精妙改编和对传统戏曲形式的创新运用,成功地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兼具历史厚重感和人性温度的舞台杰作。这部剧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华侨英烈们的家国情怀,也让观众在深刻的情感叙事中,体会到英雄背后的柔软与脆弱。

二、爱情、亲情与

革命信仰的融合

《烽火侨魂》不仅是一部描写抗日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多重情感交织的戏曲作品。编剧和导演从亲情、爱情、革命信仰三条主线出发,勾勒出李林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的多样性。尤其是她与屈健的爱情线,打破了传统戏曲中的“英雄无儿女情长”模式。在政委的撮合下,李林和屈健从战友发展为爱人,最终成为革命的伴侣。两人的爱情从青涩的情愫,到共同奋斗的坚定信念,再到彼此的惺惺相惜,充满了戏剧性与情感冲突。这不仅让观众感受到革命者的理想信念,更让人感动于他们作为普通人在爱情中的甜蜜与悲壮。这段爱情不仅是李林个人情感的展现,更是革命同志之间深厚情感的升华。从战友到爱人,李林和屈健的爱情充满了戏剧性和戏曲的韵味。导演设计了阳刚和柔美两种不同色彩的动作、体态、表情,展现了一个女战士的飒爽英姿与温婉情致。这种革命爱情的生动表现,不仅让观众看到了英雄身上的柔情一面,也增加了戏剧的情感张力,使得战争的残酷背景下依然保留了人性的温暖与希望。通过演员细腻的表演,观众看到了李林从普通女性成长为英雄的过程,这种人物塑造的真实性和层次感,使李林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可信。


李林与刘大娘的互动是剧中的一大情感亮点。大虎牺牲后,通过李林与刘大娘感人肺腑的唱腔、对话,将她内心的自责和愧疚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段情节展现了英雄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情感共鸣,也让观众更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革命的高尚。英雄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战斗,他们也为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为那些与他们血肉相连的普通人而奋斗。刘大娘对儿子牺牲的坦然接受,实际上是对革命信仰的深刻诠释,而李林则在这一互动中加深了对革命牺牲的理解。

通过李林这个复杂的角色,《烽火侨魂》展现了革命者的人性之美。她不是单纯的英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既有对家国的忠诚,又有对亲人的牵挂。创作者对李林与屈健、刘大娘、未来孩子的情感展示,打破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中对人物的“高大全”塑造模式,赋予她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层次,使她不仅是一个值得敬佩的英雄,也成为一个可以引发共鸣的“活人”。

三、艺术手法的传承创新

《烽火侨魂》通过道具、舞台设计、灯光等形式美学的创新手法,将传统芗剧的精髓与现代戏曲的表现手段有机融合,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戏剧表现形式。


人物形象塑造实现跨行当突破。在传统戏曲中,花旦的表演往往偏向柔美与细腻,而本剧的导演则将武生和刀马旦的元素融入李林的表演中,使她的形象兼具刚毅与柔美的双重特质。这样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给表演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马鞭道具成为舞台表现的重要元素。马鞭不仅是舞台动作和情感表达的辅助工具,更成为李林的象征性道具。李林与战友们的几次马鞭表演,不仅是舞台动作的体现,还是对角色成长的隐喻。通过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的马鞭表演,创作者巧妙地展现了李林从个人英雄主义到集体革命精神的转变过程,为戏曲表演赋予了更多的层次感和戏剧张力。这一象征手法不仅符合戏曲美学的要求,也通过舞台动作为人物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力量。

舞台美术设计表意抒情。舞台道具虽然简洁,但通过灯光和道具的巧妙运用,营造出战争的残酷氛围和李林心中的情感波澜。李林对腹中孩子的告白是全剧情感的高潮。通过细致的表演、灯光、音效等艺术手段,导演将这一瞬间处理得极富感染力,营造出一种近乎超现实的浪漫氛围。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也通过李林对未来的幻想,体现了她对革命理想的坚守。舞台上出现的灿烂光斑以及未来孩子的天真笑声,成为剧中最感人的场景。这种表意抒情的艺术手法不仅深化了李林的内心情感,也强化了革命的最终目标——保护下一代的美好未来。

尽管《烽火侨魂》在情感表达、戏曲美学和艺术手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改进。例如,关于李林所骑的“菊花青”马的设定,马鞭的颜色与马匹的名称明显不符。对此,舞台道具的颜色和象征意义还可以进一步推敲。此外,剧中结尾部分的情感铺陈显得略微冗长,建议精炼情感表达,避免信息的重复。


总而言之,芗剧《烽火侨魂》不仅成功地重现了历史上的一段悲壮岁月,也通过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与情感的深度挖掘,让这段历史走进了当代观众的心中。它是一部新时代的英雄史诗,既再现了峥嵘岁月的革命精神,又以当代的审美和艺术手法,为这一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