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剧目新面孔,焕发新生机

1月7日,滦南县“冀东文艺三枝花”研究保护中心,一场选题讨论会正在进行。今年,唐山将举办第十三届评剧艺术节,讨论会的主题就是策划参演剧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保护单位,该研保中心每一届评剧艺术节都不落下,而且参演必带新剧目。

2018年的《爱洒夕阳》聚焦滦南县光荣院;2023年的《晚晴》展现守护舌尖上幸福晚年的养老小食堂;根据当地传说改编的古装戏《曹妃甸传奇》还远赴海外,唱响第三届巴黎中国戏曲节……一部部贴近生活、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地方特色,更体现了评剧艺术勇于创新的生机活力。

剧目创新,是一个剧种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近些年,评剧新剧目层出不穷,《磨盘谣》《红高粱》《喊一声妈妈》《百姓医生》《咱家老李》……一部部贴近生活、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体现出这一剧种勇于创新的活力。

这种活力不仅体现在评剧新剧目上,还体现在舞美等各方面。


衡水市评剧团创排的评剧《台城星火》剧照。(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衡水市评剧团创排的评剧《台城星火》,就以其舞美设计的革新赢得了广泛赞誉。

传统戏曲的舞台美术多以虚拟化的抽象手段来表现,但该剧却另辟蹊径,通过虚实结合的舞美设计,拓展出无尽的意象表达。

评剧《台城星火》取材于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安平县台城村建立的史实。剧中,党支部创建者弓仲韬家的宅院、祠堂和平民夜校被设计成实景,方便观众进入剧情。在这些布景背后,设计师巧妙地融入了象征性表达——倾斜的弓家院墙和屋顶,以及变形摇晃的祠堂,都隐喻着旧社会的大厦将倾。

最震撼人心的舞美设计,是如黑铁般的夜校屋顶,挤压着小小的教室,印着“平民夜校”四字的窗户,却透出明亮的光,预示着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舞美的出彩设计,让剧本主题更加鲜明突出。2022年,《台城星火》凭此摘得第36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人才辈出,是一个剧种发展长久之根本。

“一个无权无势的民女要为姐姐申冤,面对军阀出身、权势滔天的杨厅长,她怎么唱才能打动对方?”李红霞边示范,边向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青年演员提出问题。

2024年12月18日,石家庄一处居民楼里,冬日阳光洒满房间。84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剧代表性传承人李红霞正在讲解《杨三姐告状》中的核心唱段“尊厅长休要怒气发”。“先安抚对方,继而倾诉无助,再表愤怒,最后以恭维收尾。”李红霞详细拆解这段唱的感情变化。

退休20多年的李红霞,非常关心团里青年演员的成长。平时团里的排练视频,只要发给她,她都要一一观看指点。

“传帮带是评剧传承的重要方式。”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团长张志辉说,自剧院建团以来,尚丽华、李红霞、袁淑梅等一代又一代戏曲名家悉心传授,让评剧薪火不辍。


评剧《安娥》中袁淑梅饰演安娥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供图

时光不歇,传承不止。新时代,戏曲艺术的传承有了更多的方式。

2024年12月30日,正定秀林剧场,灯光闪耀。

“到那时,阳和楼台书声琅,恒阳桃李百花香,医魂厚德高山仰,医道精诚四海扬……要让这中华医学生生不息,永续辉煌。”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青年演员张朝阳独站台上,用长达34句的唱段,唱出了评剧《东垣大医》主人公李杲弘扬医学的坚定信念,既见唱功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

这部剧由青年演员挑大梁,演员平均年龄30岁。张志辉介绍,剧团共有演职员百余人,其中70%为青年演员,并且行当齐全。这得益于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的创办。

基地创办于2012年,采用“以团带校、学演结合”模式,为剧团培养了充足的后备人才。这种规模化、系统化的培训,为青年评剧人才提供了全面的成长与实践机会。2024年,《东垣大医》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了中宣部、文旅部等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


1月21日,徐金仙指导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青年演员排练。 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在进行的另一种探索中,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团长徐金仙为订单班的成绩感到满意:2024年石家庄戏曲演(奏)员比赛中,剧团演员和乐队都获得了奖项!

“这虽是个市级比赛,但邀请的都是国家级评委,这个成绩是对我们订单班的一次小考。”徐金仙介绍,2017年,他们与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了“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订单班”,2024年从这里毕业的30名学员如今不少已成为团里的骨干。

评剧的培养模式非常灵活,唐山市艺术学校开办了全国首个由政府出资开设的免费评剧班,完备的四年制教学大纲,开创了传统艺术科学化、规范化课堂授课的先河。

躬身传承,昂首创新。一代代评剧人的坚守传承,让芳华百年的评剧艺术绽放出无限可能。


融入大量评剧元素创作的小品《新铡美案》。 大厂评剧歌舞团供图

新市场新观众,拓展新天地

“乙巳蛇年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六,每天两场,排得满满当当。”这是2024年12月20日,记者在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看到的演出日程表。

成立于1942年的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团龄虽是“耄耋”,但在传统演出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个区级剧团却保持着难得的活力:日常演出28个剧目,2024年累计演出近400场。

有市场,剧团才能活下来。

丰润区评剧团的市场,离不开与京津院团的“联姻”。

“大剧院有时排新戏需要大量演员,自身人手不足时,就会找其他剧团‘借人’。”该团团长李朋念介绍,自2015年中国评剧院主动找到他们同台演出、共闯市场,多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

频繁参演大剧目,丰润区评剧团的业务水平显著提升,佳作频出。凭借《曹雪芹》及五部红楼系列、《小英雄雨来》、《我的嫂子我的娘》等精品剧目,该团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高质量演出让丰润区评剧团赢得了更大市场,他们的演出份额中,京津市场就占到了百分之六十。剧团也有实力置办别的剧团望尘莫及的“土豪”装备——戏装全都是绸缎的,演员演出时佩戴上万元的专业级头戴式话筒,不仅扩音效果好,也不妨碍做大幅度的舞台动作。

“传统舞台戏虽面临挑战,但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坚守演出质量,剧团依然能持续排演好戏,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李朋念表示。

进入良性循环的丰润区评剧团,还将进一步开拓京津市场。目前,剧团正与小花玉兰亲传弟子携手打造《凤还巢》《拜月记》《孟姜女》等传统剧目,预计2025年演出三四十场。

在拓展地理空间的同时,评剧的年轻化表达和传播方式创新,也拓展着这一剧种的不同年龄观众层。

“刚才咱这《花为媒》演的是啥知道不?表姐表弟谈恋爱呢,这搁过去没事儿,现在可不成啊,这是近亲结婚。”这是唐山河头老街上演的一出“另类”《花为媒》。

王俊卿与表姐李月娥私定终身一出戏演完,赵丽蓉的关门弟子李玉梅扮演的媒婆阮妈便溜达着上场当起了“课代表”,像说相声似的给观众“划重点”。

她一边模仿赵丽蓉小品中的“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与观众互动,一边又忍不住跟观众吐槽自己的为难,向观众透露撮合另一对有情人的想法,就这样,下一高潮唱段——“报花名”开演了。

诙谐的互动、熟悉的网梗,让这出《花为媒》成为河头老街的热门IP。

精编版《花为媒》的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罗慧琴介绍,这出戏虽然将原本两个半小时的内容压缩到一个小时,将原来一部戏所需的20多个演员压缩到6个,但保留了所有的经典唱腔,为的就是让平时不看戏的年轻人也能秒懂剧情,开开心心地看完。

“评剧要发展,决不能老戏老演,老演老戏。”从舞台走上讲台,罗慧琴除了在唐山师范学院传授普及评剧知识、通过工作室培育新苗,思考最多的就是评剧的创新化表达问题。她希望用更多的尝试,激发老评剧的新生机,吸引年轻观众在演出市场消费上“唱主角”。


1月20日,滦南县“冀东文艺三枝花”艺术研究保护中心演员正在进行网络直播。 王宇摄

改得了剧本,也改得了舞台。年轻一代的评剧演员,还把表演从传统舞台搬到了网络舞台上,探寻新空间。

1月2日,“@唐山越姐—评剧”更新的《金玉奴》选段,再次赢得满屏点赞。

“唐山越姐”名叫彭越,国家二级演员,新派再传弟子,也是唐山演艺集团评剧团的演员。自2017年涉足网络直播以来,在快手平台积累了29万粉丝。


1月20日,滦南县“冀东文艺三枝花”艺术研究保护中心演员正在进行网络直播。 王宇摄

彭越的直播间不仅是戏曲表演的舞台,更是一个传播评剧文化的课堂,让年轻人得以一窥评剧艺术的魅力。

“有一次粉丝从直播中得知我在天津演出,特意开车赶到现场观看。”彭越骄傲地说,还有粉丝通过留言邀请她去演出,借此帮剧团接到了不少活儿。

如今,越来越多的评剧演员活跃在网络舞台上。

2024年8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联合抖音直播共同推出了“聚光计划——抖音直播基层院团扶持专项”。

滦南县作为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故乡,其研保中心下属剧团被列为扶持对象之一。自2024年10月开始直播以来,剧团7位演员成为网络主播,有的短短四个月间便收获了近万名粉丝。

一次次破圈尝试,一次次跨界合作,让评剧成为来唐游客的必看“重头戏”,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国潮。评剧,正在老戏焕新生,新曲唱未来。(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白 云)

相关

评剧故里传承不辍

评剧艺术节是这次采访中的高频词汇。各大评剧团,只要谈到精品剧目,必会以在评剧艺术节“参演”“获奖”来证明剧目的优秀;谈到工作计划,也必然包括备战下一届评剧艺术节。

自2000年举办以来,评剧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和优秀人才,真正成为评剧展示的平台、传承的载体和评剧艺术发展的龙头。

这是来自评剧故里的一份特殊的评剧情。

唐山是评剧发源地和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的故乡。历经百年传承,评剧从冀东走向全国,从地方说唱艺术发展成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作为最早举办评剧艺术节的城市,唐山彰显出了对于评剧艺术的重视和极强的前瞻性。

评剧艺术节扎根唐山,一大批优秀人才都曾在这一舞台精彩亮相,如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曾昭娟、刘秀荣,以及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张俊玲,梅花奖获得者罗慧琴等。

评剧艺术节不仅是展示优秀作品的窗口,也是推动评剧技艺交流的重要平台。依托这一平台,全国评剧界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形成了评剧剧目加工复排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的多元化创作发展模式。这不仅丰富了评剧的艺术宝库,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成长的摇篮。许多评剧新星在这里崭露头角。

如今,评剧艺术节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参与度仍在不断扩展。

第十二届评剧艺术节有来自19个院团的20台精品剧目和20个民间班社的21台交流节目参加演出,来自京、津、冀、黑、吉、辽、赣等省(区、市)的2000余人在唐山登台献艺。可喜的是,该届艺术节还首次有南方院团——江西德安县评剧团前来参演,生动印证了评剧的“北花南开”。

今年将举行的新一届评剧艺术节脚步渐近,我们期待着评剧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创辉煌。

文/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