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队在克里米亚半岛海域击退乌克兰的大规模无人装备突袭。七天内,俄军拦截并摧毁441架各型无人机和8艘无人水面艇,创下冲突以来单周击毁记录。
乌军采用"蜂群"战术,通过多方向、高密度的无人装备突防尝试突破俄军防空体系。行动投入波兰制造的"gavia"水下无人艇、乌克兰"海上猎手"系列无人艇和多型号战术侦察、攻击无人机。
俄军已针对无人化装备构建完整的防空反制体系。黑海舰队的苏-24、苏-30战机在高空巡逻,配合S-400防空导弹系统形成多层立体防御网络。地面部署的"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和电子战装备负责拦截低空目标。
乌方无人机进入防空识别区后,大部分被电子战系统干扰失控或迫降,突防目标被防空导弹击落。水面无人艇在接近目标前被岸基雷达发现并摧毁,未能形成有效突防。
乌军在无人化作战方面存在装备性能不足、战术运用不当、指挥协同能力薄弱等问题,无法实现空中、水面、水下多域联合作战。
乌克兰军队在两年军事冲突中损失惨重。目前总伤亡人数达90.6万,是冲突前现役军人总数的三倍。2023年伤亡超过30万人,平均每天近千名士兵阵亡。
乌克兰18至27岁适龄男性人口比战前减少60%,导致军队补充困难。训练营地容量下降40%,新兵合格率不足30%,军事教官流失率超过50%。战斗力正在急剧下降。
超过20万名士兵未经许可离开部队,近10个月有60000人逃离战场。多个部队出现集体哗变,征兵站遭到当地民众抵制,部分地区发生暴力抗拒征兵事件。
基层部队由缺乏实战经验的预备役军官指挥。新兵训练时间被压缩,未完成基本训练就被送往前线,导致战术素养低下,作战能力难以保证。
俄军在顿涅茨克地区进攻力度增强,占领别列斯特基定居点后,推进对库拉霍夫地区的包围作战。俄军控制该区域东南方向主要补给通道,在西北方向部署大量火力点。
俄军将战术小组从28个增至45个,重型装甲车辆增加2.1倍至374辆。火力配置密度提升3倍,每平方公里火力点达12个。
俄军构筑三道防线系统:第一道由混凝土掩体、反坦克壕沟和地雷区组成,纵深15公里;第二道设置多个火力支撑点,配备新型电子对抗设备;第三道以机动部队为主,可快速支援薄弱地段。
库拉霍夫地区进入半包围状态。俄军控制东部和南部制高点,北部建立火力封锁线。乌军两个机械化旅和一个装甲旅面临补给线被切断风险。
俄军每天发射导弹47枚,炮弹8700发,是乌军的4.5倍。苏-34战机日均出动26架次,对乌军防御阵地实施打击。
美国提供新一轮军事援助约10亿美元。35%重型装备运抵前线前遭损毁,后勤保障效率低下致使装备使用率不足60%。
乌克兰境内装备维修设施比战前减少67%,专业维修技术人员流失率75%。零配件供应链中断,平均等待超过45天。M1坦克实际战场可用率仅为计划的三分之一。
M1坦克车组训练时间仅为标准课程62%,F-16战机飞行员培训课时不足要求58%。训练不足影响装备使用效能,增加战场损失。
15个北约成员国宣布削减对乌军事援助预算,平均降幅32%。主要西方国家支持对乌军事援助的民众比例从72%降至47%。
西方国家支持乌克兰总开支超过2800亿美元,造成严重财政压力。通货膨胀率升高,民众对政府优先考虑海外军事援助而非国内民生的不满增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