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这个被世人视为灵魂栖息地的梦幻之地,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它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象征,一种对简单、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尽管大理与上海相隔千山万水,但上海对大理的援助之情却如山高海深。自上海对口帮扶大理以来,真情与资金双管齐下,一批批干部无私奉献,助力大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以来,上海市援滇干部联络组大理小组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部署,将东西部协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浦东新区、奉贤区鼎力支持下,大理州圆满完成了各项协议任务与年度工作目标。
一、树立典型,不断打造东西部协作工作亮点
(一)抓机遇,推进乳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理州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把鹤庆县乳畜业作为强县品牌培植,采取高位推动建立政策体系、因势利导整合沪滇资金、龙头带动完善全产业链条、科技赋能提升产业质效等措施,全力打造乳业产业集群。先后建成六合乡六合村奶牛养殖场、松桂镇南庄村奶牛养殖场、西邑镇西邑村奶牛养殖场等适度规模化奶牛养殖场9个,支持鹤庆县建设乳畜业发展,撬动涉农资金、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近8亿元。在东西部协作助推下,全县奶牛存栏从2018年的3218头增加到目前的19000多头,年交售鲜奶6.0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0亿元。2023年实现加工鲜奶7.4万吨,销售收入达6.2亿元,税收3260万元。带动全县12000多户农户及脱贫人口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等4万亩,产值达5000万元,户均增收3500元。乳畜业全产业链累计提供工作岗位1.6万个,岗位月平均工资达3600元。
(二)育品牌,打造消费协作新亮点。2023年随着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全国热播,“有风小院”所在的大理凤阳邑古村火爆出圈。作为茶马古道上的白族传统村落,凤阳邑从静默古村到热门“网红”,游客从寥寥无几暴增到淡季5000多人、旺季10000多人前去打卡,有风小院带动的“影视+文旅+乡村振兴”新模式正在显现持续效应。大理“有风小院”凭借其独特的魅力,2024年11月初,成功入选“长城奖—文旅好品牌”,2024年度县域与乡村振兴品牌优秀案例,排名第二。依托“有风”效应,大理州、浦东新区把“有风小院”品牌化输出到了上海,在浦东新区惠南镇、新场镇、曹路镇和世纪公园建立了4家“有风小院”,通过与大理前方对接资源、落实品控,后方对接销售、跟进服务的模式,把大理100多种特色农产品,以订单式服务和4家上海有风小院散客消费模式,逐步打开市场和渠道,让上海市民在家门口买到心仪的大理扎染、巍山柠檬、漾濞核桃、欧亚牛奶等等,品尝到特色小吃,云南米线、烤肉、咖啡、各类水果茶,最新入驻上海有风小院的剑川木雕产品深受市民喜欢,小院成了上海市民了解大理乃至云南的窗口,成功探索了消费帮扶新模式。今年11月,“上海有风小院”荣获2024“长城奖-文旅好品牌”年度城市地标优秀案例。
(三)聚合力,培育柠檬新产业。大理州从种子、种植、加工、市场四个端口发力,着力打造巍山柠檬全产业链,从无到有,培植群众增收新产业。一是通过科技支撑在“种子端”发力。积极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采取“所地交流”“院县合作”“所地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建成占地120亩、年产200万株的脱毒柠檬育苗基地,为巍山柠檬产业发展提供“前端”种苗保障,并实现辐射周边地区种苗供应。二是通过示范引领在“种植端”发力。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户、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参与发展,2019年以来整合沪滇资金、涉农资金、移民后扶资金,逐年扩大种植规模,至2023年底,全县柠檬种植面积达3.13万亩,其中香水柠檬2.8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香水柠檬种植基地。三是通过招大引强在“加工端”发力。引进大理巍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柠檬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年加工新鲜柠檬5万吨精深加工标准化厂房,可生产柠檬精油、柠檬蜜糖片、柠檬速溶粉、柠檬果汁、柠檬果胶、柠檬黄酮、柠檬苦素、柠檬发酵美容醋及膳食纤维等100多个柠檬精深产品,柠檬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带动就业200多人,人均工资性收入达4万至6万元。四是通过搭建平台在“市场端”发力。着眼于搭接大市场,稳定销售价格,创设柠檬分选、冷链、交易一体的柠檬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并把系列产品纳入消费帮扶的首要产品。目前,巍山县种植柠檬面积达31000亩,其中2.8万亩为香水柠檬产业,覆盖全县21个行政村,受益658个村民小组33142户123056人,带动群众就近增收6000万元以上,“青柠檬”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四)树典型,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新发展。大理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高质量推进全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助力“旅居大理、品味乡愁”品牌打造建设。先后在漾濞县阿尼么村等实施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的和美乡村建设,把改善村容村貌与推进乡村旅游融合起来,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漾濞县阿尼么村、永平县花桥村、剑川县溪南村、弥渡县古城村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村竞相亮相大理。村内特色种养、旅居民宿、户外露营、农家餐饮、研学等乡村产业得到飞跃发展。如:阿尼么村实现了从“鸟都不来”到“石头带来的吉祥”转变,建成“乡愁大理·最美乡村”。全村44户都参与进了乡村旅游计划中,实现了“整村经营”。打造推出大理第一个“不夜寨”,建设“侠客小吃街”“乡愁影视街”,开辟经营铺面44个,全村实现了家家户户有店面,集体经济有收入。2023年,阿尼么通过新增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带动本地农民工就业70人次,发放农民工工资194.3万元,辐射周边5个自然村。2024年,人均收入可达到25939元,比去年人均增收7427元,集体经济从前几年的无收入到今年要突破15万元。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稳定就业,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乡村振兴的成果。
二、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四项行动”提升
大理州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东西部协作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巩固提升东西部协作工作成效的实施意见》精神,全力抓实抓好四项行动,助力脱贫群众增收。
(一)提质效,着力抓实特色产业提升。一是完善特色产业推进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立足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围绕大理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聚焦推进核桃、蔬菜(含食用菌)、水果、中药材、乳业、肉牛、生猪、烟草等重点产业,按照“六个一”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加大帮扶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力度。今年把上海市计划内帮扶资金投向特色产业发展,用于建设关联生产的基础设施设备,补齐建强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大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建成鹤庆欧亚乳业基地等36个带动群众增收项目。三是全面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按照“资产+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资产类项目全部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并积极推广弥渡县大荒地村“双绑”、宾川县蔡甸村“合作农场”、云福公司“订单合同+流转聘用”等联农带农利益链接模式,重点将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农户纳入联农带农范围,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在东西部协作助推下,全州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花卉种植面积同比增长4.9%,大理建成全省最大贡菜生产基地、最大香水柠檬种植基地,生鲜乳产量占全省60%左右,特色产业质效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引龙头,着力抓实产业集群打造。立足沪滇“16+16”产业园区共建体系,持续抓实全州“1+10”沪滇共建产业园。一是深入推进“弥渡沪滇健康数字产业园”建设。州、县出台了《关于支持云南弥渡沪滇合作共建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云南弥渡产业园区沪滇数字健康产业园企业扶持办法》《弥渡县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按照坚定不移高水平规划园区、坚定不移加大园区土地收储力度、坚定不移建好园区基础设施、坚定不移招商选商、坚定不移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加速发展。奉贤区、大理州共同在上海虹桥世界中心合作共建“奉贤—大理”东西部协作招商中心,为弥渡沪滇健康数字产业园招商搭建平台,引入上海第三方专业招商团队和国药集团,引进大成医疗、明峰医疗、花猫博士、成都君奇等多家医疗器械及数字经济企业入驻,着力打造全省唯一的以医疗器械为主的沪滇协作先行园区与示范园区。今年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7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0%,在大理5个园区中排第2位。探索建立“园区+社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入园企业通过订单生产、产品代销、技术培训、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将社区和农户融入产业链,通过“务工+自主经营+地租”多项收入渠道,吸纳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就业,带动2000多名群众增收。二是持续巩固提升其他县产业园建设。继续加大对漾濞核桃产业园、巍山柠檬产业园等10个县的11个沪滇共建产业园帮扶资金投入,建成核桃、柠檬等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厂房40770平方米,以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及运行能力。三是改善营商环境,强化引进东部企业投资。大理州将产业招商列为全州2024年度八大攻坚战之一,制定了《大理州2024年产业招商攻坚行动方案》《大理州市场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全州上下大力推进有效招商,把产业招商作为第一要务、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成立4支驻外招商小分队分赴北京、上海、昆明、深圳分片精准跟进招商。四是集中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紧扣种植养殖端、产品加工端、产品销售端等环节,围绕大理州特色产业,集中帮扶资源打造弥渡沪滇数字健康产业园、鹤庆乳业等2个产业集群。同时,积极推动巍山柠檬、祥云花卉、宾川水果、南涧乌骨鸡、诺邓火腿、漾濞核桃等产业从园区化向集群化发展。
(三)拓渠道,着力抓实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充分发挥上海大市场、大平台、大流通的优势,与大理资源禀赋紧密结合,从供给端、流通端、消费端“三端”发力,破解“产、运、销”等环节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消费帮扶长效机制,深入实施“云品入沪”“云品出滇”工程,助推农户增收。一是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强化农产品“三标一品”认证工作和食品安全监督,打造“欧亚乳业”“下关沱茶”“苍洱名品”“无量山乌骨鸡”“诺邓火腿”“红云核桃”“小河淌水”等一系列大理名特产品品牌,以及巍山柠檬系列产品、宾川柑橘、葡萄、洱源黑蒜、鹤庆银器、漾濞核桃乳等特色产品,“云品入沪”“百县百品”“有风小院”系列、“云南普洱茶”“宾果儿”等5个消费品牌,欧亚牛奶、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5个上海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直采直供”基地,不断提高大理产品上海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窗口建设,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在浦东新区新场古镇建立“印象·大理”产品体验中心,在奉贤区青村镇“乡愁·大理”农特产品展示体验中心基础上,依托大理“有风小院”品牌,在浦东新区建立4个“有风小院”,把大理乡土文化输送到上海市民面前,把大理特色产品引入小院,以全新方式向上海市民宣传、展示大理农特产品。三是加大推介力度,推动产品进市场。组织全州40多家企业参加上海市第七届对口地区农特产品展销会、浦东第十六届农博会,线上、线下全力推介大理产品;10月在上海浦东新区举办“风花雪月、自在大理”为主题的大理高原特色农产品推介,不断推动大理更多农特产品走进上海市场。
(四)稳就业,着力抓实劳务协作提升。按照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思路,坚持就地就近就业和省外劳务输出一起抓,全力推进劳务协作提质。一是聚焦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巩固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奉贤区,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劳务协作关系,拓展与深圳、苏州等地人力资源合作,引导脱贫劳动力向更高收入、更稳定岗位转移就业。今年以来,派出37个工作组140余人赴省外实地走访,对接省外人社部门72个、人力资源机构175家、用工企业2000余家,收集岗位信息10.66万余个;联合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509场,参加现场招聘会企业6491家,提供岗位25.02万个;发出务工包机5趟、务工专列8趟、务工包车232辆,“点对点”“一站式”输出6837人(其中脱贫人口826人)。二是聚焦劳务品牌建设,促进高质量就业。实施大理州劳务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聚焦全州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建立健全劳务品牌建设机制,加大劳务品牌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10个,与企业共建就业基地5个,“巍山乡厨”“剑川木雕工匠”2个劳务品牌在2021年入围全国100强,引导更多劳动力转向劳务品牌领域就业,促进全州高质量充分就业。三是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精准培训机制,围绕大理州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12个重点产业和“44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结合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培训意愿,采取定岗、订单、定向培训方式,努力推动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质增效。全州开展农村劳动力补贴性培训16216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4771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13589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4376人次。其中举办订单班、冠名班、新型学徒制班2个,定向培养技能人才88人,到东部职业学校就读农村学生91人,毕业就业13人。四是聚焦创业带动就业,积极营造返乡入乡创业氛围。坚持把创业担保贷款与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相融合,探索实践“龙头企业带合作社、合作社带农户”创业孵化模式,引导一批务工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如:在大理耘飞返乡创业园的引领下,弥渡县大荒地村92%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户均净收入较外出务工增收约18万元,整个园区带动创业300多人,带动脱贫劳动力等就地就近就业44人。
(来源:上海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