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百年大集,就像一个“时空胶囊”,每一个角落都保留着时光的印记,也蕴藏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

西海岸新区王台大集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曾与泊里大集、王戈庄大集并称“胶南三大集”,每逢农历四、九开集。2023年,王台大集搬迁新址,位于311省道南侧、王台路北侧,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共有摊位900余个。搬迁新址后的王台大集不仅环境更加规范有序,也为当地百姓的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近日,记者来到王台大集,看到大集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福字窗花、特色小吃、衣服鞋包、蔬菜水果、海鲜肉类……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说笑声、讨价还价声、手机付款声此起彼伏,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

脂渣飘香引客来

一集能卖五千多

吃,是乡村大集的重头戏。现宰现做的董城驴肉,色香味俱全的海鲜烩饼,热锅现炸的鲜肉脂渣……一圈王台大集逛下来,几乎没有人空手空嘴回家。

“刚出锅的脂渣,先尝后买,不香不要钱……”在一家卖炸货的摊位上,摊主于德岗热情地吆喝着。

记者看到,在摊子后面,一口大锅里盛满了脂渣,随着电动搅拌器的搅动,肥瘦相间的脂渣在油锅里上下翻飞,香味随着热气四散开来,让人垂涎欲滴。“我在王台大集卖脂渣已经快两年了,除了常见的五花肉脂渣,我还卖鸡冠油脂渣和脂渣大饼。我做的脂渣口感香脆、没有杂味,深受顾客的喜爱,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一个集下来能卖5000块钱左右的脂渣。”于德岗告诉记者,他家在即墨,清晨5时左右就得从家出发,大约6时30分就能到王台大集。到了大集后,摆好摊、支好锅就开始炸脂渣,媳妇在前边卖,他就在后边炸,基本没有闲着的时候。

非遗小吃齐亮相

尽显地道王台味

王台街道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王台大集上有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例如增聚回饼、岛耳河虾仔酱等等。

其中,增聚回饼曾在2009年被评为胶南市“十佳名吃”之一,2011年被列入胶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该饼以小麦粉、花生油、蔗糖为原料,先蒸后烤而成,以其香、酥、脆的独特口感,深受广大食客喜爱。增聚回饼还可以泡水食用,非常适合老人和孩子。

岛耳河虾仔酱采用的小虾仔产自魏家岛耳河村东、五条河的入海口处。由于这里处于河水与海水交汇的特殊地带,“既不甜、又不咸”的水环境非常适合小虾仔的生长。虾仔酱以当地海盐为原料、以老陶缸为容器,采用传承300多年的古法腌制,口感鲜香酵厚、回味悠长,发酵时间越久风味越独特。2022年,岛耳河虾仔酱入选西海岸新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蜡烛受追捧

红红火火迎新春

随着春节的脚步临近,王台大集也成了热闹的年集。大集上,春联、福字、新年台历,尤其是红彤彤的蜡烛,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儿。

大集上,来自王台街道韩家寨村的张炳强做蜡烛已经2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当地一直延续着年节点蜡的习俗。制作一根手工蜡烛需要近2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蜡烛的棉芯由芦苇秆制成,外层裹上薄薄的棉花,然后再一遍遍地蘸上融化的石蜡。为了确保蜡烛烧得直、烧得旺,大约要蘸75遍融化的石蜡,这样制作出来的蜡烛在点然后,火苗最高能达到7厘米,而且产生的蜡油不会流到蜡烛外部。

张炳强还告诉记者,蜡烛的外皮上,一般有5个金色的字。顶端一个“福”字,一支下面写“祖豆千秋”,另一支则写“本支百世”。这两句话原本为“祖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大意为家族兴旺、代代传承,后来为了喜庆,在蜡烛的顶部加了一个福字,两句话不得不进行了缩减。

近年来,王台街道把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活动繁荣,通过王台大集、阁老山庙会等承载乡土记忆的特色活动,精心讲好西海岸文化故事,让乡村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助力新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为新区百姓提供更具西海岸风味的民俗体验。

(文/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张希文 梁玉鹏 图/大众新闻·青岛西海岸报记者 梁玉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