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务院批复的《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在济南市政府网站正式印发。根据《规划》,到2025年,济南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建设新局面。到2035年,济南基本建成“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到2050年,济南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
《规划》是对济南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济南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
构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副城支撑、双星协同”全域总体格局
《规划》明确了济南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提出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
《规划》提出,以南山、中城、北田的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落实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全域农业、生态、城镇空间,构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副城支撑、双星协同”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规划》将中心城区及与其紧密关联的长清、章丘、济阳三个城市组团作为济南主城,承载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通过向北、东南、西南方向辐射的三条城镇发展轴强化对济南全域及更大范围的“中心引领”作用。同时, 将独立于济南主城的莱芜、钢城两个城市组团作为济南副城, 承担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对辐射带动鲁中、鲁南地区的“副城支撑”作用。 《规划》强调以平阴、商河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育特色化功能, 发挥均衡市域城乡空间布局、支撑济南向北及西南方向辐射的“双星协同”作用。
构建“一山一河、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
在农业空间上,《规划》提出以打造黄河流域现代农业引领区为目标,构建“一圈一带四区”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包括环城多功能都市农业圈、黄河两岸绿色农业风貌带、东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区、西部康养农业发展区、南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区、北部重点农产品保供发展区。
聚焦推动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规划》提出将建设黄河流域种业研发创新地、种业龙头总部聚集地、种子种苗交易集散地,推动形成“两个核心、三大基地”的种业发展新格局。同时,确立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钢城区为两个种业发展核心区域。在长清区布局建设1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和1处生物育种基地,在商河县布局建设1处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
在生态空间上,《规划》明确筑牢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屏障,统筹山泉湖泊、平原湿地、丘陵森林、公园绿地等生态空间,构建“一山一河、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
其中,“一山”即泰山北麓生态涵养区,“一河”即黄河绿色生态走廊。“多廊”即依托徒骇河、小清河、大汶河等骨干河流构建一级生态廊道,依托玉符河等一般河流构建二级生态廊道,在城市组团间构建生态隔离廊道。“多点”即依托重要湖泊湿地构建一级生态节点,依托重要水库构建二级生态节点。
根据《规划》,泰山山脉应重点发挥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加强森林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和植被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与碳汇储量,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黄河及其两岸空间则应发挥生态和景观功能,强化黄河滩区综合治理,加强水污染治理与湿地生态修复,推进沿黄植被恢复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物种栖息地恢复。
此外,《规划》将保泉生态控制线、山体保护控制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家级公益林等需要进行重点管控的区域纳入生态控制区,并明确按照不同生态保护要素类型实行分类管理。
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200万人以内
人口规模方面,《规划》提出,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200万人以内,其中城镇人口1008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
聚焦系统完善城镇格局,《规划》提出,构建“一主一副、两城三轴多圈”的城镇空间格局,形成主城引领、副城支撑、县城与小城镇发力的协同聚力发展态势。
《规划》提出, 培育由主城向北、东南、西南方向辐射的三条城镇发展轴。北轴串联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济阳组团、商河县 城,突出新动能培育,推动城市北跨黄河发展,辐射带动鲁北地区,北向链接京津冀城市群。东南轴串联中心城区与章丘、莱芜、钢城组团,突出工业强市、智造升级,辐射带动鲁中南地区,南向链接长三角城市群。西南轴串联长清组团、平阴县城,突出生态文化软实力培育,聚焦沿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鲁西南地区,西向链接中原城市群。
《规划》优化全域产业功能布局,在市域范围内构建三个产业发展圈层,形成圈层差异化、组团协同化的全域产业功能布局。第一个圈层为中心城区范围,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商贸物流、金融、文创、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创新策源地。第二个圈层为主城范围内中心城区外的区域,是以研发、制造相结合的产业集聚平台为主的创新转化圈层,在长清、章丘、济阳组团重点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园区。第三个圈层为市域其他范围,突出特色产业发展,推动莱芜和钢城绿色转型,建设高端装备产 业集聚区;推动平阴生态化发展,重点布局大健康产业;商河重点发展通航产业、高端医药化工、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突出温泉康养特色,建设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此外,锚定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定位,《规划》提出构建“两廊两核五区多点”的创新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廊”指京沪创新走廊及齐鲁科创走廊,“两核”指齐鲁科学城和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核心区两大创新核,“五区”指济南高新区核心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长清大学城—创新谷、龙山国际创新城、莱芜高新区等5个创新区,“多点”为围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形成的多个创新集中承载区。
此外,《规划》还提出,构建“1个主中心—2个副中心—11个次中心—28个地区中心—N个社区中心”的网络化公共中心体系,以公共中心为引领,建设多元化、多层级、全覆盖的城乡生活圈服务体系。
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完善主城空间结构,《规划》提出,强化中心城区与长清组团、章丘组团、济阳组团空间协同,在主城范围内构建“依山拥河,泉湖相济;双十字轴带,多中心网络”的空间格局。
依托南依山、中拥河、北环田的山水格局,在主城构建“一带八核,内外双环,八楔多廊”的网络化开敞空间体系。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济南段建设,沿黄河生态文化带打造黄河两岸生态文化景观区,保护黄河两岸湿地群。结合济南历史文化,提升大明湖风景名胜区、千佛山—龙洞景区、济西湿地等8个城市生态绿核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满足城市居民游憩功能需求。以美里湖、党家、南山等8个绿楔衔接内外双环,以多条生态廊道串联城市重要生态绿地节点,着力增强景观游憩与生态保育功能,优化形成复合网络化的城市生态基底。
此外,《规划》提出,复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经验政策,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
构建“一核五廊多片”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规划》提出,保护济南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和延续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格局和山泉湖河城一体的风貌特色,构建“一核五廊多片”历史文化保护格局。
“一核”即历史城区及其周边环境。“五廊”即黄河、胶济铁路、玉符河、小清河和绣江河5条文化遗产廊道。“多片”即洪范泉村文化遗产聚集区、榆山交通重镇文化遗产聚集区、方峪村寨文化遗产聚集区、灵岩寺泉茶文化遗产聚集区、摩崖造像文化遗产聚集区、华山华阳宫古建筑文化遗产聚集区、云台寺泉水寺观文化遗产聚集区、三涧溪百脉文化遗产聚集区、相公庄镇章丘故城文化遗产聚集区、朱家峪古村落文化遗产聚集区和嬴牟文化遗产聚集区等11片历史文化遗产富集区域。
彰显千泉之城景观特色,《规划》提出,大力推进泉水旅游,北部依托趵突泉泉群、珍珠泉泉群、五龙潭泉群和黑虎泉泉群等四大泉群打造古城中央泉水核心区,集中展现“泉·城文化景观”,南部依托涌泉泉群打造南部山泉文旅核心区,彰显泉水自然生态风貌,打造泉融山水、泉村振兴的旅游观光带。
到2035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省会经济圈城市
《规划》提出构建“一轴二廊三通道”对外综合交通主骨架,承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连通国家主要城市群,强化陆海联动的支点作用,建设成为面向亚太、连接亚欧的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
根据《规划》,到2035年,济南基本实现与省会经济圈内城市1小时通达,与省内各市2小时通达,与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关中平原、山西中部、辽中南等周边城市群3小时左右通达,6小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同时,《规划》提出,加快济南商贸服务型、济南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济南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其中,把济南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为内陆地区国内国际物流服务组织中心、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的创新驱动中心、城市物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区域发展的枢纽经济增长极。
在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方面,《规划》提出,建设具有泉城特色的高品质、多模式、绿色低碳交通系统。到2035年,济南市域各城市组团、县城之间1小时通达,主城内部95%的通勤出行单程时耗控制在60分钟以内。
培育济南都市圈,全方位引领都市圈协同
落实“两横三纵”的全国城镇化格局,依托京津冀—长三角主轴、京藏走廊、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沿黄“一字形”通道等国家级综合交通大通道的建设,构建连接全国重要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通道网络。
同时,发挥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作用,拓展国际国内物流通道,逐步形成外联港口、内通腹地的物流网络。
《规划》提出,推动省会经济圈与胶东经济圈高水平协作。培育济南都市圈,强化与青岛都市圈的联动,共建东西双向开放新高地、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带。加强与青岛、烟台、日照等港口的高效衔接和快速联通,发挥陆海统筹枢纽作用。强化胶济通道快速交通干线及枢纽体系建设,优化沿线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为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园区高效集聚提供空间保障,深度融入共建济青科创智造廊带。
全方位引领济南都市圈协同,推动都市圈内县(市、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同城化建设。
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留言区分享
编辑 杜辉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济南日报”,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