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河北省“教联体”将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

近日,河北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方案》,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

为什么要建立“教联体”?河北省“教联体”总体模式是什么?

为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方案提出,河北省将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等,落实各自职责任务,完善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省、市、县、校上下贯通推动的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模式。

据了解,2026年12月底前,各县(市、区)“教联体”将实现100%全覆盖。

“教联体”建立后,怎么来运行?

“教联体”关键在“联”。根据方案,省级教育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召集负有协同育人责任的相关部门,成立河北省协同育人“教联体”。同时,成立河北省“教联体”发展中心,作为省“教联体”工作研究、推进及示范性活动承办单位。

市、县参照省“教联体”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结合地方实际,推进本地区“教联体”建设。各中小学校将发挥主导作用,持续加强以学校为中心,涵盖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育人主体的学校“教联体”建设,营造良好教育“微生态”。

“教联体”要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系统谋划,促进资源共享。

根据方案,河北省将实施平台建设提升行动。建强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劳动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突出未成年人教育功能,形成省实践育人平台资源目录,绘制资源地图。各市县结合地区实际,整合本地育人平台,形成地区资源目录、资源地图,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河北省还将依托“知子花开”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等,探索创新家校社联合的社区育人模式,推进“社区协同育人书院”建设,完善协作机制,通过“课程进社区”“活动进社区”“服务进社区”等,丰富学生校外公益类教育活动,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教联体”协同育人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方案提出,河北省将实施资源建设赋能行动。举办《新学期家长第一课》,开展家长学校课程实验工作,推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办学、系统化教学。建强学校、社区家教指导服务队伍,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每个社区家教站点配备必要师资队伍,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指导服务水平。

此外,加强思政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建强“大思政课”校外师资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人才库,公布省精品实践课程,定期播出心理健康校园情景剧、大讲堂。

切实提升育人合力,还要创新多主体、多形式的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实践方式。

河北省将在资源整合基础上,丰富创新协同育人活动载体,实现“教联体”从“联”到“动”,切实推动协同共育。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持续推进“阅·知·行”“燕赵少年读书”等12个省青少年学生读书专项行动。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科技场馆、美术场馆、公共体育场馆等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科普、美育、体育活动。

方案还要求,各中小学校每年应组织学生到科普场所开展不少于1次的科普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现场参观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同时,各地结合实际,“一地一品”“一地多品”打造“教联体”特色活动品牌,营造协同育人良好氛围。(记者陈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