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
“栽了10多亩树,收入近3万块!”说起去年最高的一笔收入,贵州省绥阳县红河村村民赵久琴高兴得合不拢嘴。
“啥树这么值钱?”赵久琴也不“卖关子”:盐肤木,俗称五倍子树,它全身是宝,根、叶、花、果均可供药用,村里人都在种。
蚜虫繁育基地。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盐肤木身上最值钱的,还要数五倍子。”红河村党总支书记王国权接过话茬说,蚜虫在盐肤木的嫩叶上咬一口,被咬的地方会长出“小包”,长大后就成了五倍子。
记者了解到,五倍子又名百虫仓、百药煎,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以其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工业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王国权展示林下种植的中药材。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红河村毗邻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野生盐肤木资源。“夏末秋初,盛开的盐肤木花是重要蜜源,乡亲们自古以来就有养蜂的习惯。”王国权说。
红河村大规模种植盐肤木,还要从2018年说起。彼时,该村还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如何围绕“两山”理论破题保护与发展之困,是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重大课题。
盐肤木种植基地一隅。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保护区位于黔北大娄山东部斜坡地带,辖6镇12村134个村民小组,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收入来源较单一。”2018年2月,时任宽阔水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的杨昌乾借帮扶红河村的机会,多次深入林区开展专题调研。
在走访中,杨昌乾了解到,林区群众大多有养蜂习惯,且常年采摘野生五倍子卖钱。考虑到盐肤木易栽易成活,他提出围绕“五倍子+”做文章,探索“倍花养蜂、复叶结倍,林下套种中药材”的产业发展模式。
盐肤木基地里,套种的中药材长势喜人。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争项目、出资金,在宽阔水保护区管理局大力支持下,红河村结合退耕还林等项目,从外地购入盐肤木苗16万株,开启了产业试点工作。依托贵州省林业科学院、林业局科技支撑和项目扶持,该村还建成集藓床培育、种虫繁育、苗木种植于一体的试点基地。
“从苔藓种植到蚜虫培育,再到装袋挂树、枝条修剪,省林科院的专家全程提供指导。”红河村村民倪永生告诉记者,以前技术不成熟,蚜虫要从外地购买,掌握技术后,自己每年仅盐肤木种植和蚜虫培育,就能收入10多万元。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群众抱团发展。截至目前,红河村已养殖中蜂120多箱,人工种植盐肤木4200亩,林下套种天麻、冰球子、黄精等中药材200多亩。“2024年采收五倍子近60吨,预计产值200余万元,带动53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王国权颇为自豪。
烘干的五倍子。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如今,五倍子已成为红河村一张“产业王牌”。以该村为试点,绥阳县将五倍子作为全县新兴产业加以培植,带动8个乡镇12个村人工种植盐肤木5000余亩、抚育改造原生林10000余亩,320户群众因此受益。
“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林区群众靠山吃山,许多物种能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杨昌乾表示,宽阔水保护区管理局将持续探索山区特别是高海拔地区“五倍子+”产业发展新模式,真正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贵州共有自然保护地237处,为实现资源保护与群众致富双赢,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