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式反坦克自行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军队积累了大量在空降作战中的经验。在“霸王行动”中(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中,共动用了超过13000名伞兵,约4000名士兵则通过滑翔机登陆。类似数量的部队还参与了1944年9月的“市场花园”行动。

其中,最为成熟的“蝎”原型车之一尤为引人注目。请注意,炮塔盾牌和炮口制退器与生产型车辆有所不同。



根据这些行动的经验教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空降部队需要一种能够提供火力支援、有效对抗敌方装甲部队(包括最重型的坦克)的火炮系统。在作战过程中,空降部队经常面临装备有坦克的敌人,其中包括当时最先进的“皇家虎式”坦克。手榴弹和M1“巴祖卡”式反坦克火箭筒仅能在较短距离内起效,而这种武器需要士兵具备高超的技术和冷静的应对能力。情况常常是,士兵面对敌军装甲部队的压制,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在远距离摧毁敌人坦克的完整火炮系统,最好能够通过第一次射击就摧毁敌方目标。显然,这种武器系统应具备可以通过货运飞机或滑翔机运输的能力,并且具备自走能力,能在地面上移动。

这个任务交给了“凯迪拉克”公司,该公司于1948年开始进行研发工作。到1953年,基于实验性履带式运输车T101设计出了两辆原型车,并开始了其批量生产。该武器系统被命名为M56 SPAT(即“Self-Propelled Anti-Tank”,自走式反坦克炮),但在民间,这款武器更为人知的名字是“蝎”式

“蝎”式开火



“蝎”式自走炮开火时,可以明显看到其强大的后坐力对车辆的影响。

在20世纪40年代末,运输飞机的载重能力有限,因此工程师们专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武器系统的重量。为了减轻重量,“蝎”式的车体采用了铝合金材质,尺寸也做得非常紧凑,以至于没有专门的作战舱来容纳乘员。实际上,乘员是骑坐在这辆装甲车上的。车体几乎没有任何装甲,唯一的防护是安装在炮上的小型护盾,这个护盾几乎起到的是形式性作用。护盾尺寸小,而且左侧还设置了一个为驾驶员提供视野的观察窗。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底盘使用了带有气胎的履带和橡胶金属履带。悬挂系统采用了扭杆式设计,且扭杆具有空心管状结构。通过这些设计,开发人员成功地将“刺蛇”的总重量控制在7.7吨,仅为一辆完全装备的自走炮的重量。

“蝎”式在越南



“蝎”式的唯一武器是一门90毫米M54炮。这门炮最初于1940年设计为M1型高射炮。后来,类似于德国的88毫米Flak 18炮、苏联的85毫米52-K炮和英国的94毫米QF 3.7in炮,这门炮逐渐被用作反坦克炮,因为它具备较高的射速和较大的初速。随后,M3型改良炮被安装在M36型反坦克自行炮和M26型“波尔舍”坦克上。这门炮具有出色的弹道性能,最大射程可达1.5公里,在当时的常规作战距离内可以有效打击几乎所有的敌方坦克。

“蝎”式上的瞄准设备允许其进行平射和闭式射击。为了减轻重量,如前所述,弹药储备也被限制,车载弹药总数为29发。这个数量足以支撑一到两次较为简单的战斗,但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若是进行较长时间的作战,尤其是在远离补给线的情况下,这样的小型弹药储备显得不足,尤其是空降部队经常处于这种局面。

“蝎”式克服水障碍



在克服水障碍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蝎”式的车组成员完全没有防护,实际上他们几乎暴露在车外。

“蝎”式自走炮搭载了一台200马力的化油器发动机,使其能够在柏油路面上达到最高时速45公里。它的油箱提供了最大225公里的行驶距离。车体经过密封处理;尽管它并不具备专用的水上行驶设备,不能称为真正的两栖车,但密封设计使它能够越过最多1.5米深的水障碍,对于这样一辆紧凑型的战车来说,这已经是相当显著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蝎”式成为了第一批标准配备夜间作战设备的系列作战车辆之一。除了普通的车灯,它还配备了红外线灯,并为驾驶员提供了专用的红外眼镜,能够固定在头盔上使用。

另一处水障碍——1961年2月,西德“冬季盾牌-2”演习,在“冬季盾牌-2”演习中,“蝎”式”再次越过水障碍



车组组成

车组由四名成员组成。机械师-驾驶员是唯一拥有完整工作站的人,他位于左前方,通过炮盾上的观察窗向前看。指挥官坐在他的背后,并兼任无线电操作员。在战斗中,指挥官常常会留在车外。炮手则坐在炮的右侧,而装填员则位于车后,通过可拆卸平台,负责从车体下部的弹药舱取出弹药。

战斗表现

“蝎”式首次投入战斗是在1955年越南冲突爆发后不久,它一直在战斗中使用,直到战斗接近结束。此外,虽然“蝎”式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坦克歼击车,但没有任何记录表明它在战斗中被当作坦克歼击车使用。相反,它更多地被用作直接火力支援工具,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

越南战役“托莱多行动” 1966年6月



“蝎”式参与并提供火力支援。

战斗中的应用揭示“蝎”式”的优缺点。通过战斗得知,这辆自走炮轻巧的体积使得它不仅能够通过运输机空运,还能通过直升机外吊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多次在难以接近的地方部署“蝎”式,甚至将它直接吊运至火力点。其小巧的尺寸,特别是其低矮的车身,使得“蝎”式在隐蔽射击时较难被发现。



美国第101空降师的“蝎”式

遗憾的是,“蝎”式的缺点远远多于优点。完全没有装甲保护使得它根本无法在开放式战斗中使用——甚至轻武器的射击就足以摧毁它,更不用提机枪甚至火炮了。轻量化的车体与强大的火炮相结合,导致“蝎”式每次开火时都会明显跳动,甚至会后退约一米。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实现快速且精准的连发射击——每次射击后都需要重新校准并瞄准。与此同时,每次“蝎”式跳动时扬起的尘土都会暴露其位置,这使得它在埋伏战术中的应用变得困难。其有限的弹药储备进一步限制了其独立作战能力——虽然可以通过直升机将其运输到任何远程或孤立的战斗位置,例如增援一处被包围在山上的步兵排,但在战斗持续数小时后,车载弹药耗尽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届时谁来为火炮补给弹药呢?

“蝎”式在火力位置



最终,随着1969年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的问世,空降部队欢欣鼓舞地换装了它。虽然“谢里登”的重量是“蝎”式的两倍,但同样适合空运,并且配备了具备防弹能力的装甲,而其武器系统安装在能够全方位旋转的炮塔中。此外,“谢里登”具备水上浮渡能力。虽然其装备的152毫米火炮在射速和穿甲能力上不如“蝎”式的90毫米火炮,但在对付非装甲目标时更为高效——例如步兵、野战工事和轻型车辆,而这些恰恰是越南战场上更为常见的作战需求。此外,“谢里登”还配备了辅助机枪武器系统。

换句话说,“谢里登”几乎在所有方面都优于“蝎”式。因此,到1970年,“蝎”式被完全撤出装备序列,也就不足为奇了。

“刺蛇”在博物馆展览中



“蝎”式从1953年开始生产,持续了六年,到1959年停产。这一系列的产量相对较少,仅生产了325辆。除了装备美国空降部队外,还进行了出口。据估计,少量(具体数量未知,但可能很少)被装备在西班牙、韩国和摩洛哥。



































































至今存世的“蝎”式有17辆,它们全部位于美国境内,作为纪念碑或博物馆展品,成为历史的见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