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到微观,我们生存的世界似乎都与旋转息息相关。
200多年前,瑞典科学家提出“星云假说”,太阳系形成于旋转的星云物质。100年前,荷兰物理学家提出电子自旋的概念。而景德镇的转轮已旋转千年,其上诞生的“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象征着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中,脆弱与永恒的关系。
景德镇,这座在历史烟尘中熠熠生辉的古镇,以其卓绝的陶瓷工艺闻名于世。国际陶瓷艺术家、清华美院教授白明深入景德镇的制瓷现场,用心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历时七年献出心血之作《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白明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600余幅精美的实地照片,勾勒出传统制瓷流程的全貌。这些画面里,有匠人的双手,与瓷土交融时的柔韧与力量;有窑火跳动,带着千年技艺的温度;更有那静谧、悠然的时光,仿佛从未远去。
不止是一部技艺指南,更是一场文化寻根。深入浅出的介绍文字为每一幅图片赋予了灵魂。书中的内容早已不局限于“如何制瓷”的工艺本身,而是让我们看见了景德镇的历史,看见了匠人与泥土之间的深刻对话。这也正是此书被誉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理论奠基之作”的原因。自首次出版以来,便广受推崇,荣获中国图书奖,并被译为多种语言,带着中国陶瓷的温润之美走向世界。
20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以全新面貌再版。新增的图片丰富了叙事的层次,经修订的文字更添清晰与细腻。全彩四色印刷与透气空脊设计,让阅读的体验更加舒适。
“仰望星空与俯身造器”的联系,体现了人类将好奇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深刻力量。在没有现代工具的古代,制瓷需要对材料、工具以及工艺的精准掌控。白明特别提到,古瓷的线条和造型语言,甚至能与当代工业设计的简洁美学相媲美,这种“穿越时空的当代性”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工艺的价值。
对于不了解制瓷的外行人来说,或许最有趣的地方就是看陶艺家如何将沉淀千年的工艺精粹提出,干净利落、点到即止,信息量充足得没有一字多余:
拉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阶段。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18%—20%,可根据大小品种、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
大件镶器在制作时极为耗时,主要是泥板的干燥采取自然阴干方式,稍急则成废品。泥板的平整也很讲究,几乎全是人工用刮刀刨出来的。
翻开《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入眼的是对千年古法技艺的深烘与萃取,更是对景德镇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袒露。景德镇,如今已成为“网红”旅游城镇,无数从大厂和都市逃离的年轻人、艺术家来到这里,如被采出的高岭土一般细细淘洗身心。商品经济和新型旅游冲击着景德镇的传统制瓷行业,新瓷与古瓷争锋。而这本书,正如作者的期望,希望“成为快速发展的景德镇的一个时间暂停键,或是一个切片式的工艺与城市的基因存储器”。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是一段传统工艺的重现之旅,也是一次关于千年瓷都的深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