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然,今年28岁,出生在四川一个偏远的农村。

家里一直不富裕,爸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供我和姐姐读书。

姐姐比我大三岁,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打工供我上学。

家里人都盼着我能出人头地。



我也算争气,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这座城市工作。

现在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收入还算不错,每个月能攒下一点钱。工作忙到没时间谈恋爱,爸妈催了几次相亲,但都被我拒绝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事业才刚刚起步,没必要急着成家。

我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



去年是因为疫情,公司不让离开城市;前年是因为项目做不完,加班到腊月二十九。

今年,爸妈从腊月初就开始打电话,“然然,今年一定要回来,家里人都想你。”但我却犹豫了。

不是因为路远,也不是因为买不到票,而是……回家的意义,对我来说越来越模糊了。

这一切的裂痕,是从我上大学那年开始的。



我小时候,其实很幸福。虽然家里穷,但爸妈对我和姐姐都很好。记得小时候,家里养了几只鸡,下了蛋都会留给我和姐姐吃。妈妈总是说:“多吃点,长身体!”我和姐姐抢着吃,每次都吃得满脸油光。

姐姐从小就懂事,比我大三岁,却像个小大人一样。她总是领着我去村里的小河边,一边洗衣服一边教我唱歌。有时候,她会趁爸妈不注意,偷偷给我买一根两毛钱的冰棍。那种甜,至今让我怀念。

可这种幸福,在我上大学时发生了变化。



我考上大学的那天,爸妈特别高兴,杀了一只家里的老母鸡庆祝。村里人都夸我是“我们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爸妈脸上有光,逢人便说:“我家然然以后能挣大钱了!”可我也知道,家里为了供我上学,已经欠了一屁股债。

姐姐的牺牲,是我心里永远的痛。

姐姐初中毕业后,爸妈劝她读书,可她说:“家里穷,我不读了,让弟弟读吧。



他脑子好,以后能考大学。”她去了广东打工,每个月省吃俭用,把工资寄回来。

上大学时,我第一次离开家,姐姐送我到镇上的车站。

路上,她硬塞给我两百块钱,说:“省着点用,别乱花。”

那天,我坐在车上,回头看她,发现她眼眶红了。我知道,这两百块钱,可能是她一个月的生活费。



今年腊月初,妈妈开始打电话给我,一次比一次急。

“然然,今年一定要回来啊!你爸和姐姐都等着你呢。”

我敷衍道:“妈,我这边工作忙,可能赶不回去。”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声音低了下来:“你连过年都不回来,咱们这家人,还像个家吗?”

我心里一阵难受,但还是说:“妈,不是我不想,是我真的走不开,这边任务多……”

妈妈没再说话,只是叹了口气挂了电话。

第二天,姐姐也给我打了电话。她开门见山:“然然,妈昨晚哭了。”

我心里一震,声音不由自主地拔高:“哭什么啊?我又不是不回去!”

姐姐的语气有点无奈:“然然,你不在家,我们家过年的气氛都变了。爸妈年纪大了,就盼着过年一家人能团团圆圆。你不回来,妈心里难受。”

我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我考虑一下吧。”

挂了电话,我脑子里全是姐姐的话。是啊,我已经两年没回家了。这两年,爸妈老了不少,姐姐也结婚了,生了个女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而我,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像个过客。

可回去,又能怎么样呢?我和家里,似乎已经产生了某种看不见的隔阂。

腊月十五那天,我下班回到家,看到微信上有一条未读消息,是妈妈发来的。

“然然,家里杀了鸡,还腌了咸肉,等你回来吃。”

我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手指悬在键盘上,却不知道该怎么回。

这时,室友小刘回来了。他是东北人,性格直爽,看到我发呆,问:“怎么了?”

我给他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听完,拍了拍我的肩膀:“兄弟,回去吧。父母盼着孩子回家过年,那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苦笑:“不是我不想回,是……每次回去,都感觉自己和家人有点生疏了。”

他点了支烟,沉思了一会儿,说:“那你知道为什么生疏吗?”

我摇头。

他说:“因为你走得太远了。他们还在原地,可你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节奏了。过年回家,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让父母知道,你心里还有这个家。”

那晚,我失眠了。小刘的话像一根刺,扎在我的心里。是啊,我的确走远了。从农村到城市,从一个穷孩子到现在的白领,我在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却忘了,家人永远是我的起点。

腊月二十,我终于给妈妈打了个电话。

“妈,我决定了,今年回家过年。”

电话那头,妈妈的声音瞬间亮了起来:“真的?然然,你没骗妈?”

我笑了笑:“真的,票都买好了。”

“好好好!你姐听了一定高兴!我们等你回来吃团圆饭!”

挂了电话,我内心竟然有些轻松。

腊月二十二这天,我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明早坐车回家。站在窗边,看着寒冷的夜色,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家人之间的感情,哪怕有再多的隔阂,只要回头看看,始终都在。

今年,我一定要好好陪陪爸妈,陪陪姐姐。家,不是一个需要理由才能回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永远等待着你的港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