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生育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一头连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广多子女可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同校就读等政策,巩固提升‘双减’成果,尽力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四川人口大省优势正逐渐减弱。省统计局数据显示,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近三年分别为-1.89‰、-2.65‰、-3.12‰,呈逐年下降趋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四川人口总数全国排名第5位,人口出生率全国排名第23位。
1月21日至23日,记者在省两会期间采访多名代表委员,他们认为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提升家庭生育意愿的当然之举,也是释放生育潜能、改善我省人口结构的必由之路,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 “三育”负担迫在眉睫。
多管齐下 因地制宜完善政策支持措施
多名代表委员表示,我省高度重视生育问题,制定《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围绕5个方面提出17条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但长期来看,我省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总体将呈下降趋势,需持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降低 “三育”成本。
发放生育补贴是被提及的高频关键词。“国内多地出台育儿补贴政策,从实施效果来看,育儿补贴越高的地区,新生儿出生率越高。”省政协委员、望子成龙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蒋杨斌建议,可根据家庭孩次发放育儿补贴,金额依孩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农工党四川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常委何苹也建议,可建立以“孩次”为补贴依据、“生育+养育”综合型补贴政策,在充分考量地区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变化的基础上,实行补贴时长、补贴金额动态增长机制。
省政协委员、望子成龙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蒋杨斌
住房支持政策同样备受关注。绵阳代表团的省人大代表李京平建议实施新婚公寓政策,鼓励各地政府通过新建或利用现有公租房源,为名下无房或有住房,但面积不超过经适房、保障性用房标准的新婚夫妻提供新婚用房,周边配套教育医疗资源和社区服务,通过租金补贴,购房超低息贷款、折扣等方式,减轻婚育家庭置业压力。省政协委员、宜宾学院副院长覃凤清则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生育家庭购房补贴,如分别给每个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家庭购房价格的5%、10%、15%补贴。何苹也建议,通过按揭利息返还或者房价打折等方式,对一孩家庭首套房、多孩家庭改善房进行补贴。
完善各类保险制度等,也是减轻“三育”负担的重要举措。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牛晓宇呼吁提高产检项目门诊统筹报销金额,支持阴道分娩费用医保支付力度,扩大产后整体康复的基础医保支持力度,全面降低孕产期家庭费用支出,让孕妇安心产检和产后康复,减轻家庭生育经济负担;覃凤清也建议增强对参保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的生育保险保障,提高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李京平表示,可将少儿常规体检、二类疫苗接种等预防性医疗服务和弱视、斜视等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疾病纳入儿童医保报销范围,适当提升儿童就诊报销比例和额度,还可建立教育保险,为孩子大学毕业后提供创业或成家资金。
省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牛晓宇
李京平还建议设立婚育贷,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面向经济存在一定困难的婚育人群发放贷款,用于提供定额的新婚夫妻成家置业启动金,支付与婚育阶段相关的孕检、产前后护理、儿童医疗营养、学前教育等费用,由民政部门设立“婚育贷款专户资金”给予财政贴息的低利率贷款,助年轻家庭克服经济难关。
做好医疗、就业保障 营造友好生育就业环境
多名代表委员认为,营造友好的生育和就业环境同样重要。
全方位呵护生育健康视角,牛晓宇代表建议大力推动生育友好型医院建设,明确建设标准,着重扩大围孕期相关保健专科体系建设。同时也要关注男性生育力健康保健服务,为男性提供生育健康指导、全面生育力评估、疾病诊断与治疗服务。同时疾病治疗中遵循保留生育功能基本原则,并推动女性生育力保存许可范围(卵子卵巢保存)、卵巢功能衰退干细胞治疗等生育力提升技术应用,全面降低未来生育障碍风险。
省政协委员、遂宁市政协副主席何佳建议优化辅助生殖服务技术支持,“四川部分地区辅助生殖资源紧张,可合理规划并增加辅助生殖技术服务机构。” 她建议试点生育全程医疗保健一站式服务,提供涵盖孕前咨询、孕期产检、分娩到产后康复整个生育期间的咨询和医疗服务;何苹认为,可探索重建或修复子宫性不孕女性个体生殖能力的干细胞技术、子宫移植等新技术,加快临床转化应用,实现特殊生育需求人群的生育愿望。
就业保障方面也需重视。“就业市场中还存在对育龄妇女的就业歧视,部分企业在招聘中对育龄女性设置隐性门槛等,女性在生育乃至后续的抚养照料过程中收入减少,也面临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省政协委员、南充市政协副主席王晓贤建议,可鼓励企业开拓“亲职岗”“育儿岗”,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支持就业创业等方式,保障生育女性稳岗就业。何苹也表示,可建立灵活、可供选择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共享产假制度,育龄夫妇可根据自身情况协调休假时长与方式。覃凤清也建议,可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对拥有 0—3岁婴幼儿职工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方式,对用人单位予以经济支持确保工作开展。
普及多元托育服务供给 解决后顾之忧
“经调查,托育服务,特别是高质量托育机构紧缺,难以平衡就业与育儿之间的矛盾,增加了适龄人群的养育难度。” 覃凤清表示,当前需要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需要完善0—3岁婴幼儿的照护服务,整合托育服务与学前教育,提供便捷、可负担的托育服务。
省政协委员、宜宾学院副院长覃凤清
普及多元托育服务供给,“规划”先行。王晓贤建议将托育服务事业纳入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实施方案中,特别是将托育设施可及性纳入政府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过程,加快发展多元化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各项托育服务补贴奖励政策,逐步建立托育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以奖代补等制度机制。
服务供给方式可进行多元探索。王晓贤举例,可鼓励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增设小儿托班,探索兴办家庭托育点、社区宝宝屋 “临时托”、社区嵌入式托育中心、半径30米托育服务圈、用人单位爱心托育服务试点和街道托儿所等服务新业态;覃凤清表示,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支持有条件区域优先实现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全覆盖,做好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
服务“阵地”也可再“扩容”。何苹建议,可探索“老幼共托”融合照护新模式,通过一个场地、一家机构解决老人和孩子双重照料问题;王晓贤认为,可充分考虑家庭、社区内婴幼儿群体特征,按照其差异化需求,合理规划托育机构,打造集医疗保障、日常照护、早期教育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