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9年的春末,河北博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竟成了战场焦点。20多个八路军战士,被1500多日军团团围住!武器呢?少的可怜,只有一支步枪,好在还有机关炮和手榴弹。
这局面怎么看都是死局,可就在这绝境之中,连长苟家盛带领战士们演了一场“极限生存”:机关炮怒吼、手榴弹开花,用血性和智慧撕开了包围网,愣是拖住了日军三次冲锋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黄昏时分,他亲自侦查突围路线,用“20颗雷”开辟出一条血路。这场经典突围战,贺龙都拍桌子叫好!
谁说没有武器就不能打仗?
要说这段故事的主角,还得从八路军的机关炮连说起。这是一支特别的部队,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们是当时少有的配备机关炮的部队。
连长苟家盛,四川阆中的一位普通农家子弟,1933年参加红军,历经长征、抗战,早已练就一身胆识。
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他沉着地分析地形和敌情,他和他的炮连虽说装备不多,但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用这些装备打出最大的效果。
日军的1500人不仅人多,而且带着轻重机枪、迫击炮等大批装备,火力可谓十分凶悍。反观苟家盛的炮连,不仅人数不足,还缺乏补给,弹药紧张到机关炮几乎成了“稀罕物”。
但苟家盛知道,这仗不是能不能打的问题,而是必须打的问题。他带领队员们迅速判断形势,制定突围计划。
对峙初始:一场气势的较量
日军的第一次进攻来得迅猛,密密麻麻的身影如潮水般涌来,整齐的步伐震得地面都在颤动,喊杀声回荡在田野间。
然而,苟家盛没有慌乱,他指挥战士们迅速占领制高点,调整机关炮角度让机关炮对准敌军密集阵列果断开火。“轰轰”两炮打出,直接掀翻敌军前排。
一声巨响,几名冲在前头的日军当即倒地。随后,机关炮再度怒吼,爆炸声中夹杂着敌军的惨叫。日军没想到这支人数不多的队伍会有如此火力,阵型一时被打散。
苟家盛抓住机会指挥战士们占据有利地形,利用村内的低矮土房作掩护,将手榴弹集中投掷到敌军方向,泥土、碎砖和人体残骸一齐飞上天。
战士们咬牙顶住,连续发射,虽然弹药不足,但每一发炮弹都打得精准,直击敌阵。敌人仓皇撤退,苟家盛笑着说:“这才第一回合,等着看咱们的好戏。”
第二次冲锋,日军换了战术,试图从侧翼包抄。苟家盛早有准备,将手榴弹集中火力覆盖敌人行动轨迹,成功打乱其阵型。
第三次冲锋时,苟家盛敏锐发现敌军兵力有所削减,断定他们士气已低,果断下令集中反击。日军终于撑不住了,开始龟缩。
这场交锋不过持续了十几分钟,却极大地鼓舞了炮连的士气。尽管敌军暂时退却,苟家盛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入夜时分,村子里安静了下来,但紧张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苟家盛趁着这个间隙召集全连开了个简短的作战会。
他们需要在夜色掩护下突围,否则天一亮,敌人必定会倾巢而动,那时候再想逃出去就更难了。在昏暗的油灯下,苟家盛摊开一张手绘地图。
他指着村东的一片树林说:“这是唯一的生路。但日军的兵力很可能集中在这里,必须打一场声东击西的仗。”他安排两名机灵的战士带着一部分手榴弹绕到村西引开敌军注意力,同时集中火力在东边突破。
突围:机关炮的最后一击
黄昏的风沙掩盖了日军的视线,这为突围提供了天然的掩护。苟家盛亲自爬到制高点观察敌情,确认日军的主力分布后,他指挥机关炮朝着敌人密集的方向猛轰三炮,敌军阵型瞬间乱作一团。
与此同时,几名战士拉开手榴弹投掷到敌阵,炸得火光四溅。趁着敌军惊慌失措的空当,战士们迅速冲出村子。前方树林中传来密集的枪声,那是负责佯攻的两名战士在拼死掩护。
苟家盛带领大部队小心翼翼地穿过灌木丛,机关炮每移动一次都需全力以赴,但每一声炮响都为队伍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突围并非一帆风顺。敌人很快意识到东边的动静,调集部队追击。战士们几乎是边跑边打,每一枚手榴弹投出后都能听见后方传来的爆炸声。苟家盛始终走在队伍最后,用步枪掩护战友前进。
眼看追兵越来越近,苟家盛果断命令几名战士将剩下的手榴弹全部投向敌人,制造烟雾和混乱。爆炸声响彻夜空,日军一时停住了脚步,而这短暂的间隙成为八路军成功突围的转折点。
八路军机关炮连最终成功突围,全员幸存。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他们的英勇,也让日军见识到中国军队的战斗智慧。事后,贺龙在部队大会上高度评价苟家盛的冷静与果断,称赞他为“真正的民族英雄”。
苟家盛,这位出身平凡的连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抗战精神。他不仅是一个战士,更是一个指挥者,一个在生死关头依然冷静果敢的领导者。
这场战斗虽然已成往事,但它的意义却深远而厚重。那片平原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热血男儿的豪情壮志。苟家盛和他的炮连,用血与火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抗战史。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像苟家盛这样的英雄不计其数。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为后人争取了一片安宁的天空。这段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今天的激励和未来的启示。
参考资料:
余秋里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