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来,发现上一篇小短文不翼而飞了,看网上有消息说上海搞“药品集采”提案的郑民华医生的“围脖”也已不可见。好吧,这个话题还是不能多说,下面摘录孙立平教授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



首先,药得管用,有疗效,没有疗效就不是药。

在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看来,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药价可以低廉,可以昂贵;费用可以自负,可以福利,但最基本的一点是,这药得管事,得有效,得治病,这是最最最基本的底线。如果这个底线突破,引起的将是一场空前的医疗信任危机,那样的话,导致的将不仅仅是医保的塌陷,而且是医疗的塌陷。因此,现在有关方面必须得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实实在在地化解这场风波。

其次,此次争议大多指向“集采”,孙立平教授认为,这是一个误会,其实重点不在集采制度,而是监管有大漏洞。



用孙立平教授的话说,药品集采制度的初衷,是降低药品的价格,减轻患者的负担,当然,节约医保经费,肯定也是重要的动机之一。我们知道,很多药品的出厂价是很低的,但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加之众所周知的腐败,这些药品到了患者的手里,价格往往是非常的高昂。应当说,药品集采制度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是起到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的。

药品集采,最基本的目标或标准应该是两个:一个是保障药品的质量,也就是疗效;另一个是省钱,尽量节约费用。这两个标准都是合理的,但有一点,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情,这两个不能平起平坐,必须将前者置于首位,药品质量是绝对的前提,而不能把节约费用放在前边。关键的问题是在这里。

现在集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片面追求低价,片面追求节约费用。但总起来说,在集采过程中出了问题,但这绝不是废除集采的理由。



基于上述判断,孙立平教授认为,要重建对医保的信心,重建对医疗的信心,有三件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严格而有效的监管制度。现在部分集采药质量不过关,首先不是集采的问题,而是药品监管的问题。药价高低是一回事,药的质量是另一回事。药的质量有问题,是药监部门的事情,应该拿药监部门是问。

第二,集采不能以降低药的质量和医疗水平为代价。集采最后之所以形成的是无法在量产时生产出合格药的价格,直接原因应该是药企间的恶性竞争,而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能够在集采中实现,则与集采环节片面、过分追求低价有直接关系。

第三,医疗包括药品使用的公平性与选择权。医保的责任,是托底的。无论何人,在医保用药上,要公平一致,不能三六九等。另一个是用药的选择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