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马晨

采写|陈伊颖

如果说“右安花畦”、“长河观柳”是老北京人春天踏青的好去处,那么“二闸泛舟”就是老北京人夏天消暑纳凉的游乐胜地。

老北京甚至还流传过一句“顺口溜儿”:“劳您驾,道您乏,赶明儿请您逛二闸。”意思就是:您给我帮了忙、受了累,我怎么酬谢您呢?就请您去二闸逛逛吧。

二闸是通惠河上的一道闸口,最早叫籍东闸,因为有上下两木闸,故俗称“二闸”。后来,元成宗时此闸改建石闸,并改名为“庆丰闸”。到了清代,二闸不再单指这座石闸本身,还特指大通桥至庆丰闸之间长达七八里的这段水域。

作为明清两代京杭运河的重要一段,二闸几百年来一直都很繁华。人们乘坐大船或者画舫,也有散客乘坐乌篷小船,沿着水面缓缓而行,饱览两岸景色,讲究排场者还会从城内饭庄预订酒茶送至船上。当地妇女划着木盆叫卖兜售菱角、鸡头米等。二闸两岸还有不少酒肆茶棚、小吃摊、杂耍场,游人可以一边品茶饮酒,一边听曲消遣。

逢年过节或受请走会时,“京都二闸铃武太狮”也会在这附近表演——会旗在前面开路,众人抬着行头一路进发,场面极其壮观。再配上“水中舞狮”的独门绝技,把气氛烘托得更加高涨。

《朝阳区志》中就记载了这一热闹场面:“当年二闸有一景,每令观者如堵,即老北京谚语所说的‘二闸的狮子会凫水’。舞狮时,狮子颈下13只铜铃声震遐迩,并由善水船工舞狮于河中,俗称‘水狮子’,场面壮观,吸引京城成千上万百姓前来观看。一对‘铜铃武太狮’在水中宛若游龙,浪里翻飞,两岸喝彩声如雷贯耳。”

出身于“二闸狮子”世家的京都二闸钢铃武太狮传承人李文秀透露,“凫水”其实来源于一次“演出意外”,且当事人就是自己伯母的叔叔陈太爷:

“清光绪年间,陈老太爷到通惠河上的运粮船上走会表演,当时他扮演的是金毛犼。在跃起后,因为运粮船移动,他不慎失足落入水中。另一头狮子青狮见状,为配合他,也随即跃入水中。由于常年生活在二闸边,两人的水性都很好,就在水中继续戏耍舞动。”

由此“二闸的狮子会凫水”就成了民间广泛知晓的故事,也成了二闸狮子的必备技能,以及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除了“水上功夫”了得,二闸狮子和其他类型的舞狮还有一处明显区别——京都二闸钢铃武太狮是闭口狮,更注重于“武”。

李文秀大师介绍,二闸狮子的起源其实是以健身为主,行头非常重,两个狮子颈上的铃铛都为钢制,青狮头重85斤,黄狮头重75斤,身体强壮点的师傅能耍5分钟,常规的师傅也就耍个2-3分钟。

在动作上,二闸狮子参考的是万胜刀法,以翻腾跳跃的大动作见长,具有极强的爆发力,招式动作刚劲勇猛、威风凛凛,甚至有点“横”:“小时候看二闸狮子表演,不论我转向哪个角度,都觉得它的眼睛老盯着我,威严得让人恐惧。”

二闸狮子自带的“飒气”和家人的熏陶,让李文秀大师从小就爱上了这项传统技艺。“小时候我们街上一大群男孩子,只要一听到土地庙那狮子铃铛一响,都立马跑过去看耍狮子。而且家里父亲和叔叔、大爷都会耍二闸狮子,我经常趁他们表演的时候,在狮子腿间转来转去,看他们在帘子底下的腿怎么动。回家后还会自己顶着烘笼模仿,甚至自学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后来再长大一些,父亲就开始亲自传授动作了。”

到了21岁左右,李文秀大师就开始登台表演了,至今,他已表演了近50年。

“在表演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即兴发挥的时候”,李文秀大师回忆,有时候走到桥边了,会来一个墙头倒立喝水的动作,狮尾的人就得站椅子上搂住狮头人的腰;还有一次走会表演时,观众在茶盘中放了一个苹果,就需要临时加一段“狮子吃苹果”的表演:“把手伸过去,把苹果拿过来,快速啃完之后把核放回茶盘上,听起来简单的流程,当你穿着一身行头,还需要边啃苹果边做出动作的时候,就不容易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二闸钢铃武太狮曾多次参加农运会、日坛庙会、高碑店庙会等节日庆典活动,在表演中打头阵,气势十足。但后来,传承的队伍就越来越小了。

李文秀大师遗憾说道,在同辈传承人里,自己已经是年纪最小的了。“再年轻一些的传承人,都下不了这功夫,吃不了这苦劲儿,玩起来总是差点意思”,李文秀大师算了算,现在还能坚持玩二闸狮子的,不过只剩下4、5个人了,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李文秀大师与其子李何)

为了保护这一非遗项目,在北京市朝阳区宣传文化中心的助推下,李文秀大师的儿子李何充分发挥青年人思想活跃的优势,积极对接北京团市委、多所学校、街乡政府,带着二闸狮子走进北京市青年宫、走进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校园,以及走进社区,为众多热爱非遗的年轻人授课,不断挖掘热爱传统文化、有意愿学习二闸狮子表演的青年人才,并有针对性地与一些有武术社团的机构进行接洽,以更好地展现出二闸狮子刚劲勇猛的特点。

李文秀大师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媒体关注到“二闸狮子“,能多加宣传这个古老技艺,并呼吁社会各界热爱、支持传统文化,有能力的政府、企业、协会、个人等共同投身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实现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时代传承。

《中国匠人》

网易上流X非遗匠人内容共创栏目

让我们一起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