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23日讯济西编组站是全国十大路网性编组站,也是山东省最大的铁路枢纽。来自京沪、胶济、邯济等方向的货物列车在这里分解、编组发往全国各地,有的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这座繁忙的编组站地下,隐藏着长达41公里的供水管道,它们如同生命之脉,蜿蜒曲折,为站区的生产、生活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资源。为它们保驾护航的是一群济南供电段的管道工们。“向上爬维修水塔、向下探维护水井”,因此他们也被同事们称为编组站里的“水管家”。
“上天遁地”看家本事
济南供电段济西水电工区负责济南西编组场、济南西高铁站等8个高铁站区、9个普速站区生产生活用水,其中济西编组站区域就有供水管道41公里、阀门井89个、水表井124个,泵房3个和水塔1座。
进入编组站,40米高的水塔格外醒目。水塔顶上的500吨容量蓄水池,是调节水压的重要设备。定期对水塔的蓄水池进行清洗、消毒,是保障站场用水安全的关键。
每次作业,清洗人员都要顺着水塔墙体内盘旋的梯子,爬到30多米的空中进行作业。顶部的圆形水箱高10米,直径15米,通过一个90度垂直的悬梯进入水箱,清洗时首先要用清洁球和刷子将水箱底部和内壁上的沉积物进行打磨洗刷并注水清洗。随后在水箱内壁喷洒消毒液,静置半个小时后,再次注水清洗。
一次清洗需要经过多道程序,从放水,留10-20厘米的余量,到清扫灰尘泥土,再到消毒喷洒,放置30分钟再用水冲洗,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个小时。清洗后,管道工们还要将水箱里的水送去检测,确保用水安全万无一失。
冬季气温降低,是管道设备冻害的易发期,也是管道工们最忙碌的时候。管道阀门都安装在地下水井内,浅的有一米,深的有三四米。管道工们每周就要对所有井下设备检查一遍。
下井时,他们要铆足劲,掀起五六十斤重的井盖,做好通风检测好气体无毒后,再沿直梯下到井内,在光线昏暗、湿冷的环境里,借助头灯的光亮,猫着腰,一步步检查前行,通过目测、倾听、敲击等方式来排查管道是否有漏点和破损。
为了不影响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正常用水,在凌晨0时至5时,就是管道工日常井下作业的“天窗点”。井下光线昏暗,外加夜里照明条件有限,他们不仅要带着几斤重的工具进行维修,还要头戴照明灯在3-4米深的井下进行作业。
井下有限空间往往只能容纳1人作业,同时井内还留存有20-30厘米深的水。管道工作业时需要身穿连体背带下水裤,双手扶着井沿探下去,站在水里维护设备,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冬季水温最低时仅有4摄氏度,同时由于下水裤的大小限制,不能穿过厚的保暖衣。井下潮湿阴暗的环境,浸泡在冰冷的井水中,他们的手常年被冻得通红皲裂。作业完毕后,需要一人在井上放下绳索,井下作业人员拉着绳子慢慢向上攀爬出井,身上沾满泥土和雪水。
“听音检漏”是拿手绝活
给水管道深埋地下,错综复杂,一旦发生泄漏,极难察觉,为了第一时间发现滴漏点,管道工们练就了一身“听声检漏”的看家本事,他们利用听音杆,根据漏水与土壤介质的摩擦产生的声音,就能判断出供水管道的漏水情况。供水管道的材质、口径大小走向、深度、漏点大小不同,漏水声也千差万别。想更准确地找到漏水点最考验的还是“听功”。
遇到极端恶劣天气需要应急抢修时,是一场耗费身心的“拉锯战”。漏水点确定后要开挖处理,修复漏水管道,地下作业空间极为狭窄,管道附近多积水、淤泥,管道工们修复管道常常需要踩着稀泥进行。碰上暴雨、暴雪等情况时,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十分耗费体力。从坑中爬出来时,工作服就好像是从泥水里捞起来的一样。冬天气温低,粘在身上的泥水冻成泥疙瘩,脸上手上的泥水也冻成冰霜,划出裂口。
“老将新兵”薪火相承
“刚开始上班时,编组站调车作业中还有蒸汽机车的身影,那时,用水鹤为火车加水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工长赵立明自1989年开始,便投身于站场给水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蒸汽机车已逐步被电力机车、高铁列车所取代,供水设备也随之升级,从原先的手动阀门进化为全自动数控供水系统。
长达35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亲身经历了从亲手操作水鹤为蒸汽机车加注动力,到如今全面管理先进的自动数控供水系统的转变,深刻见证了济西编组站给水设备的时代演进。如今,工区还保存有测漏器、铸铁管件、水平仪等老物件。这些古老的仪器自1983年济西编组场建立以来便开始投入运行,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仍留存在工区。用他们的话来说,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历史物件,不仅象征着技术革新的变迁,也在不断激励他们成为更高水平的管道工人。与此同时,给水设备也进行了换代升级,引入了数控阀门、自动消毒系统、听漏仪等现代化设备。“原来下去干活只有胶鞋,现在有下水裤;之前要人工值守的地方,现在有了实时监控。技术发展越来越强大,带动我们也得越干越好才行。”在工区,他们经常这样谈起。如今,电子听漏仪的逐步投入使用,也为管道工的工作提速增色。
几十年如一日,为确保供水管道状态良好,赵立明和同事们要日均反复蹲起300多次,攀爬井梯加起来超过900米高,掀起放下井盖的重量近20吨重。在工区与赵立明共同作业的,还有王斌、罗伟强、李俊龙等工友。济西水电工区班组成员不仅是并肩作战的同事,更是彼此信赖、相互扶持的朋友。遇到急难险重的任务,艰苦的作业环境,精细的作业要求,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造就了他们一手保安全的“绝活”,由于长时间在水中工作,工作服早已被泡得褪色破旧。王斌的旧工作服如今保留在工区,见证了他努力的印记,为做好给水工作共同奋斗。饮水思源,确保优质;用心消毒,确保健康。“给水是一项重要的责任活,它影响着列车和旅客的用水安全。”今年春运,赵立明与他的工友们将再次坚守在岗位上,为货物运输提供安全用水保障,为保障春运的平稳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闪电新闻记者 贾方政 济南台 薛松 张德勇 通讯员 刘迎旭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