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二次航行——从色彩出发》王玉冬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2025年
内容介绍:
过去二十年的历史证明,21世纪需要全新的知识型以及不同以往的认知阈。艺术史一向以培养人的感受力为鹄的,在未来新知识构建当中无疑会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从敦煌壁画出发,重新审视人类艺术创作中如色彩、塑型、表面等几个根本问题。敦煌壁画制造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线与色彩相互竞争的历史,传统艺术史家所说的“斗艺”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现象,而是存在于包括中国艺术在内的几个艺术传统中的现象。如果说“线”起到了规训的作用,那么色彩则制造了“挠人”的效果,色彩让人沉醉其中但又让人不知所措。同样,对于“塑型”的追求也存在于几个传统之中,中国所谓的“凹凸画”,西方的黑色调绘画以及3D电影或许都应该从塑型的角度加以理解。人执着笃定地通过各种塑型手段,来制造二维艺术品的“前突”“漂浮”效果,在这一点上,人类似乎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当回望上个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史时,我们会注意到,那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史家是如何痴迷于艺术的表征问题,如何将艺术史变成了以深挖艺术品背后“深度”为己任的学科。显然,现在是修正甚至颠覆这个传统的时候了——21世纪需要的是一部回到艺术品表面的艺术史。
目录
Ⅰ 访谈:永远的二次航行
Ⅱ 青绿大地的诞生——敦煌壁画色彩演变探赜
Ⅲ 何以“塑形”:全球艺术史视野下的“凹凸画”
Ⅳ 进深与表面:宝顶山毗卢道场摩崖艺术索微
Ⅴ 前出与望入——关于浮雕的现象学
作者简介:
王玉冬,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欧亚学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获博士学位。致力于美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现为澳门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出版有《艺术的理论与哲学》《真实空间:世界艺术史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兴起》等译著,发表论文有《蒙元时期墓室的“装饰化”趋势与中国古代壁画的衰落》(《美术学报》2021年第4期)、《关于幻化艺术:艺术史研究方法的一个实验》(《美术学报》2011年第5期)、《当绘画沦为一种矫饰的艺术——论弗雷德的美术史和美术批评》(《中国美术馆》2011.1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