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5点,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小郭早早醒来,为正式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经过一整个上午近五个小时,采集才结束。小郭成为上海市第684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而另一边,这袋“万分之一”难得的造血干细胞,将以最快速度抵达目的地,今晚8点就能输血,为一位不满6岁的小女孩带来生命的希望。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将在患者体内生根发芽,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罹患血液病的孩子,也将在病房度过一个特殊、但又充满希望的春节。


我国每年新增4万名白血病患者,其中近一半为儿童,等待移植的患者有四百万。而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极低,仅为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2023年研究生刚入学的小郭,就在中华骨髓库里留下了一份样本。“我献过全血,也献过成分血——就是抽出来离心后再输回去的那种——所以知道骨髓捐献是怎么回事儿。”造血干细胞捐献,俗称捐献骨髓。大家往往认为需要抽取脊髓,殊不知所需的是造血干细胞,通过外周血就能进行采集。


一年后,这个“万里挑一”的配型成功了。小郭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她与一位北方的小女孩初步配型成功。对方年仅五岁,正遭受血液病的折磨。

确认消息属实后,小郭没有犹豫就同意了,“很激动,也觉得是一种缘分。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救了一个家庭。”

初步配型成功后,还有多次抽血检测、配型分析、体检审核……各种检查流程,又恰好碰上期末季,小郭却一次不落,比谁都关心进度,“虽然过程很漫长,也不易,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每一天都在期待着最终能够配型成功。”好消息传来,两人造血干细胞有10个点高度匹配,达到了全相合,可以捐赠。

面对这份重大责任,小郭耐心向家人科普“不是用针抽骨髓”,而是“外周采血”;她还告诉为自己担忧的父母,仅仅抽取一点造血干细胞,就可以拯救一个家庭……最终,家人支持了她的决定。


导师鄢盛杰和邬小玫,既为她的奉献感到骄傲,也为她可能面临的身体挑战感到担忧。“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健康最重要。”复旦大学得知这一爱心义举时,也为小郭加油鼓劲。为了以最佳状态迎接这一拯救生命的任务,捐献期间,小郭更加注重锻炼,坚持规律的跑步和力量训练,外出还佩戴口罩。

“捐献造血干细胞并不如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与可怕。”小郭在社交平台记录下整个捐献过程,希望帮助更多人消除对捐献的误解与恐惧。“只要多一点勇气,就能为他人点燃希望。”

编辑:吴百欣

资料:复旦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