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的机制来合理分担成本,共同推动新型安全充电方式的普及
“电动自行车虽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一旦起火,可能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四川省政协委员邱应营建议,通过推广新型安全充电方式等措施,对电动自行车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及生命财产安全。
电动自行车凭借着便捷的特征,成为很多人的出行工具,然而,随着其普及率的不断上升,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尤其是火灾事故频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去年5月,国家消防救援局提到,近3年电动自行车火灾起数年均增长20%。在此背景下,邱应营委员的建议,无疑有很强的针对性,为解决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安全隐患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2021年发布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指出,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但尽管已有诸多警示,现实中仍不乏车主进楼入户充电。
这一行为背后,既反映出部分车主的安全意识亟待加强,对火灾风险缺乏充分的认识,也凸显了当前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滞后于电动车增长速度的严峻现实。
由此导致,一些车主在面临充电需求时,除了将车辆推进楼道或家中,难以找到更为便捷且安全的充电方式。
因此,推广新型安全充电方式,搭建更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充电基础设施,的确尤为重要。
一方面,它等于是从供应端着手,增加充电设施的配套数量,进而减少进楼入户等不规范的充电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充电过程的安全系数,进而降低火灾等潜在的事故风险。
作为一种绿色出行工具,电动自行车方便、环保,其配套充电设施的建设,同样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工程。
完善充电新基建,确实面临着一个成本分担的问题。考虑到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民生属性,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探索市场化的机制来合理分担成本,激发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新型安全充电方式的普及。
电动自行车的产品质量,尤其是电池质量有严格保证,充电更方便、更安全,火灾等事故风险才能得到有效降低,民众出行才会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