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过去除了我国曾与日本展开过激烈的战事之外,美国与苏联也曾同日本有过交锋。

在硫磺岛战役中,美军与日军的战斗极其艰难,尽管美国最终斩获了此役的胜利,然而美军却有 6821 人阵亡,21865 人负伤,伤亡总计达 28686 人。



这也是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伤亡人数首度超越日军的战役,可谓十分难打。

而在满洲战役里,由苏联率领的部队竟仅仅耗费不足十天的时间,便将日本的 70 万兵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可同样都是打日本的战役,为何美国赢得那么狼狈,苏联却赢得那么容易?难道说美国当时的作战水平,远不如苏联?



日军当时的作战水平,究竟如何?是不是可以比肩美国?

日本与美国并非一个量级

虽说美国在硫磺岛战役中很是被动,但是当时的美国与日本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当时的美国,可以说是堪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回溯至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的经济总量便达到了惊人的 2270 亿美元之巨,相较之下,日本的经济总量仅为 283 亿美元,显得相形见绌。

美国的经济总量竟是日本的 7 倍有余,在财政收入方面,更是日本的 10 倍之多!

这种巨大的经济差距为美国带来了显著的优势,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意味着美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生产能力,所以美国的工业体系完备,能够迅速大规模生产武器装备、军需物资等战争必需品。



当时只要士兵有所需求,且理由充足,美军都会尽可能予以满足,这足以说明了一切!

此外美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战争的支持提供了坚实保障,相比之下,日本资源匮乏,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在长期的战争消耗中难以承受巨大压力。

正是凭借美国这般雄厚的经济基础,才使其能够更为从容地承担起大规模战争所引发的巨额开销,进而在战争中稳据有利之位,在这一方面,就连当时的苏联都不得不做出退让。



由此可以确定,美军在当时的作战能力,不但能够对日本形成碾压之势,即便与苏联展开一场旗鼓相当的较量,也是毫无问题的,而这也正是美苏冷战能够僵持数年之久的先决条件。

不过光有钱还不够,还要有先进的自研武器装备,恰巧这一点美国也占了。

其工业产值早在 1939 年便已占据了世界工业生产的 38.7%,然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其工业产值在世界总份额中仅占 3.5%-5%的微小比例。



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成为了美国在战争中的强大后盾,使其飞机制造厂能够快速生产出大批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军工厂能够大规模生产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

相比之下,日本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资源极度匮乏、工业生产难以持续的艰难困境,还面临原材料不足、生产设备老化和损坏等问题,导致其武器装备和物资的供应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



可既然美军拥有那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何到头来却还不如苏联打得轻松?这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地形地势。

地形地势已然注定了战争的胜负

按理来说,在硫磺岛战争中,美军根本不可能夺得战争的胜利。

为何会这么说呢?因为硫磺岛本是一座由火山熔岩冷却而成的火山岛,地势繁杂险峻,并且悬崖峭壁紧邻大海高耸而立,对于登陆部队而言,要想实现快速登陆作战,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硫磺岛作为日本的原属岛,本就再熟悉不过,但日军为了拿下这个岛,他们可谓是吃透了这里的地形地势,对此高层还给出一种“地下城”的说法。

所谓“地下城”,顾名思义,指的是将兵力以及武器装备统统部署于地下,通俗来讲这其实就是仿照我军的游击战策略来实施的。

硫磺岛作为美军太平洋的最后一战,为了能够尽快获取胜利,他们先后调遣轰炸机、海上军舰,对硫磺岛进行了长达 72 天的轰炸,几乎将这个岛屿的每一寸土地都反复轰炸了无数次。



但对于身处地下的日军来说,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伤害,由此可见地形地势的优势。

等到美军开始正式登陆时,躲在地下的日军便趁着有利地形对美军开始了反击,在这期间,美军的主力谢尔曼坦克由于地形原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性能,最终成为了日军“皮搋子”下的牺牲品。

地形地势的优势,使得战争的有利态势全然倾向了日本一方,好在美军的作战水平不错,还有美国的“钞能力”经济体和工业化加持,最终才惨胜扭转了战局。



而苏联呢,尽管当时他们所直面的是日本装备最为精锐的“关东军”部队,但是在苏军的武器装备跟前,那些已然过时的枪械和山炮,充其量也不过是些中看不中用的“废物”罢了!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武器装备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的实则是地形地势。

就东北战场的作战环境而言,其地形又宽广又平坦,这种地形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说,简直是再理想不过的战场。



宽广平坦的地形,能够让机械化部队充分发挥其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坦克可以在广阔的地域上纵横驰骋,不受复杂地形的阻碍,从而迅速推进战线,装甲车能够快速运输士兵和物资,保障作战的高效进行,各种火炮也能找到最佳的射击位置,实现远距离的精准打击。

因此,苏联采用了极具冲击力和高效性的闪电战战术,直接让关东军完全陷入了猝不及防的困境。

后勤补给方面,苏军切断了关东军的补给线路,对于失去补给的军队,就如同失去了根基的大树,难以长久支撑。



通讯线路方面更是在苏军的猛烈攻击下被炸断,这使得关东军各部队之间的信息传递陷入混乱,指挥系统几近瘫痪,这进一步导致了日本军队到最后甚至连指挥都成了严重的问题。

各级指挥官无法有效地传达命令,士兵们如同无头苍蝇般不知所措。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有超过 70%的指挥指令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至基层部队,在战场上,许多士兵还没来得及开枪,就已经被苏军威力强大的坦克从阵地上无情地碾了过去。



在地形地势的优势下,苏军在短短十天就拿下了战争的胜利,但要是换他们攻打硫磺岛,没有了机械化的优势,结果恐怕还真不好说。

关东军的“精锐”早已名存实亡

不过苏军之所以能轻松打败70万兵力的日军,还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此时的关东军,表面上是“精锐部队”,实际上早就名存实亡。

在美苏强大且持续的攻势之下,到了二战的后期,日本的处境愈发艰难,在各个战场上,日本都惨遭重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海空力量,对日军实施了一系列猛烈的打击,使得日本在海上的控制权逐渐丧失。

在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在此次战役中更是损失了多艘举足轻重的航母,这一结果直接严重削弱了其海军实力。

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其显著的优势原本在于海上力量,然而此时已然丧失海战优势的日本,在陆路方面又遭遇了苏联。



在亚洲战场上,苏联红军由于长期与德国这一劲敌交锋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其空战和陆战能力已然锤炼得极为强悍,在如此严峻的战争形势下,关东军的士兵也清楚,日本离战败不远了。

这时他们的战斗意志便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一些动摇的日本年轻士兵该跑的跑,该切腹的切腹,败仗在即,还打什么仗?留在部队里只能是送死!

最终关东军部队里,只剩下了一些行动能力不便的士兵,当然这其中不乏也会有一些愿意留下来的精兵强将。



可不死心的日本,为了竭力挽回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溃败现状,自 1943 年开始,接二连三地陆续从关东军抽调数量众多的精锐部队以及宝贵的作战物资,用以增援南方岛屿。

这时众多作战经验丰富的日本精兵强将被调离,使得关东军内部只剩下了一批作战能力低下、军事素养欠佳的日本士兵。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抽调精锐的行为无疑是对关东军整体实力的巨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此时的关东军,实际上已经成了“名存实亡”的部队。



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关东军最终的结局其实也就明晰很多了,加之地形方面的优势以及装备上的碾压态势,苏联的胜利几乎成为定局,打败他们也就是时间上的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