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发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个高频词。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策划一批“渝进蓉出”“蓉进渝出”精品线路。

从去年11月,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强调,持续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到今年1月,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表示,今年重庆将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着力完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再到此次市政府工作报告……会议频繁召开,政策持续加码,这条走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条走廊,串起的是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的巴蜀两地。这条走廊,更要在今天拿出更多标志性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2024年5月2日,解放碑步行街人潮涌动。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01

看经济,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把视线拉得长一点。2022年5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印发,提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全方位推动两地文旅互补共赢、产业融合、协同发展。

站在宏观层面理解,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培育区域文旅发展新空间、打造全国文旅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

落实到细节来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要有拿得出手的成果,两地人民群众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去年以来,“宽宏大量”“资足常乐”等文旅新IP持续焕新,“百万职工游巴蜀”“成渝文旅一卡通”等活动全面起势,区域经济活力不断激发,每个从中受益的人都“有话可说”。

成绩单不可谓不亮眼。

2024年,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推出主题精品路线70余条、消费新场景65个,两地互访游客超1亿人次;联合推进申遗项目3个,共建重大文旅项目15个……一个个数字,无一不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的生动体现。

背后的深意很清晰。文旅产业是藏富于民的产业,直接拉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上下游产业,对于稳就业、增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而言,更应借力文旅“出圈”,培育打造若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重庆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来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4.7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16.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旅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大分题。数据见证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以来重庆取得的成绩,也为下一步争取更高分,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岸区涂山镇,游客一边围炉煮茶,一边欣赏山城夜景。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02

找不足,切实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破题。

可以说,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题中要义,也是把旅游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但现实层面的诸多因素仍在掣肘,一些长期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亟待打破。

比如,对于两地,怎样走向更高水平的竞合?

答案虽然不言自明,也须看到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困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包括重庆27个区(县)和四川15个地级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且辐射带动川渝全域。换句话说,它并不是以行政区为单位的传统区域经济单元。

如何打破两地行政区之间的各种壁垒,促使资源最优化配置?今年,两地将聚焦区域协同发展,深化川渝文旅规划协同、基础设施联通,合力创建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共建川渝文旅统一大市场,力争在改革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又如,聚焦重庆,如何深化国有文旅企业改革攻坚?

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变革,怎样盘活文旅存量资产,构建新模式和新能力,从而引领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国有文旅企业应该系统思考的关键命题。

如何聚焦主责主业,做强做优做大?去年11月,定位为现代文旅产业综合运营服务商的重庆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揭牌,这一举动被视作重庆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迈出的关键步伐。今年,该企业如何在质量上做“乘法”,助推重庆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值得期待。

演绎好戏,更要让好戏唱成大戏。这离不开携手探索新的制度、体系和路径,也需要“刀刃向内”的自我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带来的多重启示,早已超出了文旅产业本身。


荣昌区安陶小镇,民俗文化巡游展演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03

谋发展,加快打造标志性成果。

总结去年的成绩,亮点纷呈:川渝创新推动“川渝阅读一卡通”,实现两省市125家公共图书馆、300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关键之年。创新供给更多高质量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正逢其时。

“筋骨”更强健。在锚定“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这一目标,迭代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四梁八柱”的前提下,两地应进一步树牢“川渝一盘棋”思维,全面加强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和工作协调,突出市场互通、便民利民,紧扣“共建”这个题眼,避免无效甚至是恶性“内卷”。

供给更丰富。于重庆而言,要串珠成链培育世界级文化旅游名片,重塑“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建设渝西地区、渝东南新城主客共享游憩带。同时,立足重庆实际,焕新升级优质文旅产品,力争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范、巴蜀韵、重庆味的精品文旅成果。

声量更宏大。无论是重庆的“8D魔幻”“赛博朋克”,还是四川的大熊猫、三星堆,对全球游客都有着浓厚吸引力。当下,在用好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境外重点市场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然,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文旅标志性成果,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往历史的纵深处看去,李白、杜甫等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巴蜀大地上还回响着前辈先贤的脚步声。今天的人们,也要付出汗水和努力,将蹄疾奋进写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每一寸土地上。

原标题:重庆为什么重视这条“走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