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304篇文章
在中医的诊疗过程中,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有着不少学问,然而许多人在这些方面常常犯错,引出了一系列让人哭笑不得的情况。
一、锅具的“奇幻选择”
有人觉得煎中药嘛,随便拿个锅就行,不锈钢锅、铝锅都被派上用场。但像当归等药材忌铁器,铁锅煎煮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致使药效受损甚至药性改变。而砂锅才是理想之选,其性质稳定、受热均匀,能助力中药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如同可靠的助手默默推动药效发挥,所以别再让不合适的锅具搅乱煎药进程。
二、水量的“随心掌控”
加水环节也是状况百出。有人随意倒一点水,想着“大概齐”就行,结果药很快干锅,药材变得焦黑,药香化为焦糊味,药效大打折扣,而且熬焦的药有毒不能吃。还有人怕干锅,加满满一锅水,煎出的药汁淡如清水,无滋无味,难以达成治疗效果。实际上,煎药水量有讲究,一般没过药材 2 - 3 厘米为宜,依药材多少和质地适当调整,这样才能保障药汁浓度合适,药效恰到好处。
三、火候的“自由发挥”
火候把握更是让人无奈。急性子的人上来就大火猛煮,盼着药快点好,结果药汁“上蹿下跳”,溢得到处都是,厨房一片狼藉。慢性子的人全程小火慢熬,到时间了药汁还没颜色,有效成分未煎出。正确做法是先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煎,让药材在适宜火候下充分释放精华,火候精准才能成就好药,急不得也慢不得。
四、煎煮时间与服用次数的“混乱操作”
煎煮时间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服用次数也易被误解。有人煎一会儿就觉得差不多,有人却一直煎到忘记时间。解表药煎煮 15 - 20 分钟即可,久煎会使挥发成分散失,减弱解表功效;滋补药需 40 分钟到 1 小时,否则有效成分难充分溶出。
通常一副中药是医嘱一天的剂量,正常应一次煎煮分两次服用,以保证药效持续稳定。但有人看药汤浓就自作主张熬两次分两三天服,这不对,除非药剂量大且医生叮嘱,不然随意更改会使体内药物浓度不稳,影响治疗效果。
五、药渣的“意外用途”
煎完药的药渣并非废物。可用来熬水泡脚,通过足部穴位吸收部分有效成分,辅助保健,如改善睡眠、缓解疲劳等。药渣还能用于浇花或施肥,其含有机物和微量元素,发酵后可为植物供养分,助花卉生长和土壤改良,但注意不要直接埋在植物根部,以防发酵产热灼伤根系,先堆肥腐熟后再用。
六、服药时的忌口与饮酒问题
药物忌口至关重要却常被忽略,这会影响药效。比如绿豆汤在服药期不建议喝,因其解药性,可能降低药效。药方含人参时不能吃萝卜,会削弱人参补气功效。
炎症性疾病如尿路感染、肺炎等,应避免生冷、油腻和发物,像牛羊肉、海鲜、螃蟹、黄鱼等,这些食物会加重炎症,影响中药治疗效果。皮肤病患者务必忌酒,酒精干扰免疫功能,使湿疹等皮肤病难愈,酒在此属发物。还有人问吃药时能否喝酒,甚至有人因喝酒就一周不服中药,这不对。其实吃药时应尽量少喝酒,但即便喝了酒再吃中药,也总归比断药好,断药会影响疗效。
煎中药与服中药的每个环节都不容小觑,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蕴含着中医的智慧与经验。了解这些知识,避免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才能让中药充分发挥治病养生的作用,有力守护我们的健康。
作者: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孙成力
上海市曙光医院
何立群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