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6 摄于京都爱宕念佛寺)
有一年多没有发碎片观察和思考了。我也不知道为啥没发,可能这一年多有点忙碌吧。
年底了,整理了一番,发觉居然有 100 条了。各位可慢慢浏览。望有启发。
1.
以前看到有人在车后排、飞机上、路边摊随时掏出 MacBook 办公,总觉得羡慕。这种工作可以远程,又充满灵活性,还在熙熙攘攘人群中透出一种认真严肃的美。
现在体会了才知道,别说美了,这种野外办公,又容易晕车,又提不起效率,又使不上劲。那就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2.
翻到了这辈子收到的第一个 offer,大四上学期。后来去读研了,没接。
也有同学就接了这份日薪 150 的工作。不知道他们今天过得好不好。
3.
这两年提自由职业乃至超级个体的声音很多,有的已经在激进地劝人辞职,拥抱旷野。还有的干脆讲财富是不可能靠上班积累的。
我自己早是个体户,几年前也一直讲非大厂叙事,彼时很多朋友会迷茫何去何从,这两年反而不想多提了,出来能做什么,信息已经足够对称。
其实反过来看,大厂和打工依然还是适合大多数中国宝宝体质的方案,我身边朋友里,多数的财富积累还是靠工资。走小路搏一把可能暴富,几率不大,暴穷的倒是不少。
而有运气有机遇以及有能力在温室外面生存的,本就是少数。我自己很多年前的副业收入就超过主业,但这几年才有勇气出来。有些自媒体看到了商机,向连想做什么都没想清楚、更没有实际验证过的朋友,反复宣扬超级个体和狗屁工作,是不负责任的。
先抓好手里的牌,等摸到别的牌,让自己在牌桌上。别做掀桌子一样的决策。
4.
重庆鸡公煲是福建莆田人在上海创制的一道菜。
5.
参与分配,还是参与增长,这是一个问题。
6.
路过望京公园门口,冬风吹来,鼻腔冻痒,有种闯入 90 年代的错觉。
7.
在一个成熟到什么都有细分的社会里,就会看到这样的产品。每个手机型号都有自己的攻略,连 Pro 版本和普通版本都有区分。
@Jun_C 从日本发来的照片。
8.
半拿铁日漫系列结束啦,这是最后一段朗诵的稿子。
写给指嘎嘎的风扇,写给在微凉的晨风,写给键盘上的可口可乐,写给前排女生的马尾辫,写给篮球场上投出的三分球。写给在课桌偷偷用书挡着看的龙珠,写给在被窝里举着手电筒看的阿拉蕾,写给借我看漫画的哥们。
写给广袤的阿拉巴斯坦,写给荒芜的那美克星,写给有各种奇怪外星人的大江户,写给希腊圣域的黄金十二宫,写给有三道巨大城墙的帕拉迪岛,写给弯路特别多适合飙车的秋名山。
过去很久了,柯南还在射击毛利小五郎的脖子,金田一还在用爷爷的名声思考凶手,路飞还是在喊着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山治还没有找到 All blue,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武藏、小次郎还在找小智的麻烦。
过去很久了,鸣人已经在头疼儿女教育的问题,星矢也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阿拉蕾成了企鹅村村长以后,村子里的大家还好不好呢。戈薇跟犬夜叉在一起了,他们的生活还是不是幸福呢。哆啦A梦还是住在大雄家里,大雄有没有更有勇气一点呢。樱木花道的伤有没有治好呢,他还会不会说自己是天才呢。他们好像停留在了某个夏天,我们先走了。
夏天结束了,这是日语里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跟今晚的月色好美啊一样,有着一种文学的美感。简单的五个字,代表的很多,代表还没有写完的暑假作业,还没有打够的游戏,还没有睡够的懒觉,还没有吃到的最甜的西瓜。代表的是还没有看腻的西游记还珠格格和武林外传,还没有奏响的魔兽争霸的战歌,还没有等来的圣斗士的最后一集。夏天结束了,代表的是还没有寄出去的信,还没有打出去的电话,和我们还没有结局的青春。
就像濑户内海里说的,暑假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做,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但夏天结束了,我很怀念它。
9.
作为 AI 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带队做出曾经打败围棋世界冠军的 AlphaGo、DeepMind 的创始人哈萨比斯,与其资深科学家江珀,共同获得了 2024 年诺贝尔化学奖。非常意外,震惊了化学学界,因为这种跨领域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哈萨比斯是最早的人工智能创业者,DeepMind 也是过去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公司之一。哈萨比斯清楚演示的重要,最初的研究是围绕各种游戏(包括桌面游戏), AlphaGo 作为深蓝的后辈打败围棋高手后, 也成功做出了出色的星际争霸 2 的对战人工智能。
2014 年,DeepMind 被 Google 以 4 亿英镑收购。
DeepMind 开发出的人工智能 AlphaFold 能够高精度地预测蛋白质结构。在生物学领域,理解蛋白质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和开发靶向治疗药物至关重要。另外,他们还利用深度学习工具GNoME发现了超过220万种新的晶体材料。
对了,哈萨比斯年轻的时候还参与开发了一个有简易人工智能的知名游戏,即主题公园。
今年的诺贝尔奖已经下定决心得罪传统学界,一意孤行颁给「AI」了。我盲猜一个文学奖颁给山姆·奥特曼。
更多内容。欢迎看一本根据半拿铁人工智能风云录系列整理而来的新书《人工智能风云录》。
10.
作为 AI 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深度学习的创始人、神经网络的坚守者,杰夫·辛顿和霍普菲尔德获得了 202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非常意外,震惊了物理学界,因为这种跨领域在历史上极为少见。
神经网络在出现之初就受到了重大打击,一方面失去了几位天才,MP 神经元的发明人沃尔特·皮茨和沃伦·迈卡洛克,以及感知机的发明人罗森布拉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明斯基花了大量精力针对性批评感知机,把神经网络扼杀在了襁褓里。
在神经网络的寒冬期,杰夫·辛顿坚守了接近 30 年,在 2012 年的图像识别大赛上证明了神经网络的力量,从此天下变了色。我们迄今为止使用的 AI,几乎没有不采用神经网络算法的。
杰夫·辛顿还给自己的神经网络重新起了名字:深度学习。开天辟地之后,AI 进入千家万户。当年杰夫·辛顿的空壳公司(只有三个人,没有任何其它资产),接到了 Google、微软、百度和 Deepmind 的同时报价,并以 4400 万美金卖给了 Google。
对了,杰夫·辛顿的空壳公司里有他两个实验室的年轻学生,其中一个叫萨特斯基弗,他后来创业,成为了一家新公司的首席科学家,这家公司叫 OpenAI。
更多内容。欢迎看一本根据半拿铁人工智能风云录系列整理而来的新书《人工智能风云录》。
11.
之前一直对不少硅谷大佬为什么支持特朗普很有疑惑,近期 Chris Hughes 发表了一篇文章,聊了聊这个问题,一定程度做了解答。我大概整理如下。
- 加州长期以来就是民主党票仓,硅谷精英无论从文化(更加精英)还是从价值观(更加激进)都看似更接近民主党。
- 但除了马斯克大张旗鼓成立了资金雄厚的委员会支持特朗普,马克·安德森和本·霍洛维茨也表示了明确支持,扎克伯格也据称跟特朗普关系更好。
- 拜登哈里斯政府是历史上扶持创新企业抗衡大公司最强的一届政府,并对垄断企业提出批评。过去三年,美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起诉了四大天王 FAAG,Facebook ,苹果,亚马逊和谷歌。同时还对加密货币、人工智能等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控制。
- 特朗普政府针锋相对,认为过分的激进会带来恶果。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新世纪互联网浪潮的屠龙少年,已经成了龙,这些龙将在意识形态上更接近共和党。
- 哪怕民主党共和党的政治理念和派系似乎有区分度,但硅谷精英赌的也不是左派右派。他们赌的其实就是那个人。
- 旗帜鲜明和说到做到的哈里斯,当然不如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的特朗普,更值得“相信”。
- 用 Chris Hughes 自己的话说:“特朗普控制着他的政党,科技领袖们知道,唯一真正重要的声音,是他听到的最后一个在他耳边低语的声音。”
最后顺便说一句 Chris Hughes ,他是 Facebook 联合创始人,早期主要负责测试和产品管理,2007 年离开 Facebook ,带走了 5 亿美元。之后积极投身媒体业与政治活动。
来源:《Why Do People Like Elon Musk Love Donald Trump? It’s Not Just About Money.》
12.
“颇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如何。”
13.
我身虽然不在班,我心依然还有班味儿。
14.
在特斯拉中心修车,听到工作人员在功放电话,对面说:
“中国美国万一打仗了,我买的这个车,美国给我锁了怎么办?”
15.
一个年轻人,凭着一腔对行业的热情创业,事业越做越大,还结成了联盟,被巨头发现了威胁,把他收购。在大厂里被安排了个闲差,挂个虚名。后来还是过于随意,惹了祸,被行业 HR 集体拉黑,多年没有翻身。
终于纳了投名状以后,再次从基层干起,跟着领导从小项目做起。领导熟悉他的把柄,他更不敢造次。项目里,再也不瞎提意见、瞎讲方案、瞎去执行,习惯了有问题去请教公司各个部门的领导,出面解决问题。既省事儿,又不得罪人。
最后 KPI 完成,拿了一大笔奖金,成为了没有理想但有了地位的职业经理人。
这是互联网创业者的故事吗?不,这是孙悟空的故事。
16.
近期发现,我们在向听友征稿的时候,让大家发稿到官方邮件的效果,远不如让大家在自己小红书发个帖,再加上半拿铁的 tag,就很容易搜得到。很多人早就不用邮箱了,小红书则是日活。
每个时代的需求场景迁移都是意想不到的啊。
17.
01coffee 附近这条华星路是我所知整个西湖区最丑的路。统一土灰色的招牌底,透着浓浓的城乡接合部味道,居易碰到得头晕,东坡看了要吐血。但能想象到,恐怕有关街区改造的政绩已经给某些官员拿走了。可叹。
18.
桑给巴尔的监狱岛是当年黑奴贸易的集散地,印度洋的周转中心。这里立着一块纪念威廉·谢泼德的碑,写着一句莎士比亚的诗句,特别动人:
「不必再害怕骄阳炙烤,
不必再害怕寒风刺骨。
这世间的工作你已完成。
带上薪水,回家吧。」
19.
作为山东人,夏天一到,就想吃豆橛子。
20.
1688、钉钉、夸克和闲鱼被称为阿里的四小龙:跟核心业务有距离,独立发展得还不错。那么腾讯有没有自己的四小龙?
补一句,我没有说这么比阿里就更好。只是觉得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之前以产品名声在外的腾讯,为什么没有好玩的产品出来了。看起来阿里组织孵化创新的问题还要更大,却有些新产品出来。
有微信所以不需要四小龙是公司能成立的结果,但好像不是不做别的产品、做不出别的产品的原因。
21.
观察到现在自媒体的主要矛盾,是迎合受众的短期刺激性话题的需求,与满足受众长期信任关系和持续连接的矛盾。是为了眼球,还是为了走心的矛盾。谁都想活得久,但谁也都更想先活到明天。
22.
今天偶然发现,《电脑报》居然还活着。
23.
正在坐网约车,司机师傅说,小米汽车已经发明了飞行模式,可以起飞,高架上贼好用,不怕堵车。可惜目前只能飞 500 米,续航有待提升。
24.
现在出现了新的白嫖术语,叫「内容共创」。所谓共创,内容我们做,需求他们提。但不给钱。
25.
终于跟谷大白话合上影了。凭一腔热情传播文化的字幕组,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巴别塔。感谢@姬十三 攒的局。
26.
文森特·梵高是浮世绘爱好者,收藏了很多浮世绘,也临摹过浮世绘作品。
1. 雨中之桥,仿歌川广重,1887 年
2. 艺妓,仿 Eisen, 1887 年
3. 朱利安·坦吉的肖像,1887 年,背景中都是浮世绘,包括了艺妓
4. 割耳后的自画像,1888 年,背景里也可见浮世绘
5. 顺便贴一张梵高的照片,1873 年,跟自画像有所不同
6. 补一张,杏花,1890 年
27.
想买本杂志,高德搜了几个报刊亭,没有标明经营状态,开车到现场,全都停业,有的连亭子都搬没了。在小红书搜了下,真找到几家,都在医院门口。很有意思,可能是人流量大,加上很多人看病需要排队。这跟机场卖杂志有点像。
今日感慨:纸质杂志很难;小红书好用。
28.
读《微信背后的价值观》最感慨的依然是张小龙对用户和产品的探究精神。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搞清楚各种人事物背后的逻辑道理。
这点不少互联网从业者都过于缺乏,才导致概念横生、黑话遍地。许多产品经理面试也是得意洋洋左一个「线上化」右一个「中台化」,用户半句话都不提,说起来全是大厂味儿。
不是任何词包装下就有价值的,这个可以用在护肤品的营销里糊弄人(像火山泥,听起来就很屌),在真实业务里没用。如果一个仓库的安全管理只需要派俩人前后巡视、做好培训,为啥非要线上化?工程师贵还是巡视员贵?
听说中台化火的时候茅台也请外包公司做了一套,最后屁用没有。中台化的前提本来就是多业务、多前台,茅台全链路单一清晰,又没有30个 BU,有啥用。
本质上,用什么词一点儿都不重要。好的黑话和概念也能降低沟通成本。怕的是一脑门子只是为了实现一个词,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反过来想,全中国最大的产品的负责人讲他做产品的道理,都是老妪皆懂的,凭什么你讲产品逻辑,必须得是深不可测的?
写于 2021 #旧帖新发
29.
「这里风景好美啊,就像电脑屏保一样。」
时代变了,形容词也变了。
30.
不上班两年了,头发多了,脸色红了,睡眠好了,今天体检,脂肪肝也没了。
31.
有一种极其油腻的方式是,反复显摆人脉和转述别人的话。
- 我是山东人。
- 哦我认识一个菏泽的县委副书记,他跟我说过…
- 我之前在阿里。
- 哦我表哥在阿里当领导呢,他早就说拼多多…
- 我挺喜欢这个电影的。
- 哦这个电影的片尾曲是我大舅姑的三侄女写的嘿,她说这个电影啊…
有效沟通是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信息和观点的碰撞,双方有来有回。偶尔转述可以,自己空空荡荡的,塞别人吐出来的东西,不恶心嘛。
转述别人的信息,又没法互动,也没法证伪,变成吹牛逼大赛,毫无意义。你倒是把你大舅姑叫来啊。
32.
我对互联网上反智评论一直有情绪化。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条明显误会了视频内容意思的评论,被群嘲后,评论者很朴素地解释了她来自偏远地区,确实没受过太多教育,所谓高级的东西看不大懂,然后就没人再嘲讽她了。
这种换位思考可以消解掉很多互联网上的情绪。
比如我刚写了篇吐槽阿里文化的文章,就有人恶语相向,乃至人身攻击。我把他想象成费劲千辛万苦,从小镇一路考到名校,又在尸横遍野的大厂招聘里存活下来的年轻人,正准备展开梦想中美好的大厂生活,看到这种文章可不得生气嘛。太有理由生气了。
这么消解,我内心居然也愉悦了。
33.
百度市值已经低于携程了,很快就要跌过快手。这盛世,____。
34.
很多新能源车品牌会提出了新概念,比如汽车是家庭之外的第二大私人空间,或者汽车是额外的一个房间。在 1896 年米其林就提出过类似的广告语——轮子上的客厅。历史的连接很有趣。
35.
听了很多主播谈到自己的设备,发现大家有个常见误区,就是以为录音设备比环境重要,而且常会买小蜜蜂(领夹麦)。
几条真实经验和私人建议。
1. 环境三个要素:安静,安静,还是安静;
2. 从音质而言,安静的环境跟各种有吸音棉的高大上录音室没有任何区别,装修并不会增强音质哦;
3. 开阔的大房间比闭塞的小房间好,小房间会有回声或者混响;
4. 从设备收音效果来说,千元麦>iPhone>各种千元小蜜蜂>安卓机。不要觉得小蜜蜂既然这么贵,应该就比 iPhone 好,它的成本主要是用在便携上的,录制效果更好也是因为离嘴更近。安静环境下的 iPhone,效果秒杀小蜜蜂;哪怕嘈杂环境下,两个人各举一台 iPhone 在嘴边,效果也超过小蜜蜂;
5. 从性价比考虑的话,一开始做播客,盲选 iPhone;录单人播客,前期盲选 iPhone;
6. 如果有固定搭档或者嘉宾,想升级设备,尽量直接上千元麦,而不是小蜜蜂,除非有大量户外场景需要别麦;
7. 舒尔/罗德这样大几百的麦,就能达到非常出色的音质,再贵其实听不出来。
36.
此生见过最好的烤地瓜海报,每次翻到都好馋啊。这是在日本一个小店,这种在地的品牌和内容可能也是国内发展的趋势。
37.
好奇历史,旁观历史,成为历史。
38.
我极其讨厌「砍碎屏幕」这个广告,在迅速污染我为数不多的微信群,很无聊,也很没有分寸。一点也不像微信会做的事情,很有百度风阿里味。是不是集团方面给微信的压力在增加了?
39.
现在有媒体事件和社会热点,很多人都先让 AI 过一遍,评价一下,找问题,做总结。
可是如果以后事件的评价都参考 ChatGPT,总感觉比交给大 V 还危险。它跟大 V 一样容易胡说八道,同时它更容易制造一本正经的学者假象、一以贯之的智者身份。也同样可以夹带私货。
40.
读早年的科幻小说,能体验到别样的科幻感。
刘慈欣 2001 年写的《中国太阳》里,在未来已经能造出 3 万平方公里的轨道反射镜(人工太阳),能造出超大型太阳能电站,能造出容纳 10 万人的太空城了,北京地面的房价,还是 3500 一平。
41.
一个大厂员工去杭州财神庙求签,大师说你后面会有财运。
没想到还是被裁了。因为大师以前是脱口秀演员,喜欢谐音梗,他说的是“裁运”。
42.
Smartisan T1 发布会前夕,在给老罗准备舞台。整十年过去了。
43.
有的代理机构,明明第一次介绍的时候详细沟通过哪些商单可以接、怎样的形式更合适、价格大概怎样,还发了一个详细的在线文档开放权限供参考,嗯啊得答应得挺好。过了半个月,还是扔过来一个完全不靠谱的甲方原始 brief 直接问行不行。说不合适,还是一条条问为啥不行,再给一条条解释。
既然只是做传话筒,那为啥需要代理机构呢?既然就是转发个微信消息,就是走云账户帮忙报个税,每天跟失忆一样聊合作,又是怎么能大言不惭要 30 个点的抽成的呢?
44.
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马克思。1844 年。
45.
Kyth 提到播客视频化,首先想到的是会不会影响到以往的创作者。视频化当然有价值,但很多创作者是并不擅长或者也没有兴趣做视频的。这点很真实。对老用户的照顾,对生态的权衡利弊,想得更多,做得更少,也是小宇宙之于其它平台的差异点。
对比起来,之前参加某音频平台的活动,发布会上振臂一呼要扶持大伙儿做视频化,现场的主播们都一脸懵逼,略感不适。更不用说还强调自己是“国内最早做播客视频化”的平台,把给领导汇报的话术当成是美谈。
46.
今日社会之弊,在少数之优者,为多数之劣者所牵制。梁启超,1902 年。
47.
则卷阿拉蕾是 1967 年出生,今年 57 岁了。
48.
Kimi Chat 的外链转化大多数来自 B 站。
老牌产品/技术人的社区知乎的转化,是 B 站规模的 5%。一个趋势。
49.
1 近期搜很多 AI 相关的工具和教程,B 站更全更准,还有评论区交流增量信息,在替代 CSDN 、百度贴吧这些地方。人在哪,内容就在哪。
2 Kimi 在 B 站的投放也还挺狠的。身边不少公众号、播客也接到了邀请。
3 长内容感觉都还挺适合 AI 和新能源车这种投放,未必只是年轻人喜欢它们的缘故,毕竟年轻人也刷抖音消费。感觉还是 AI 和新能源车是通常还是会花篇幅才能讲清楚的,要在短视频和直播里闪电输出,最后就只好李一舟了。所以 B 站和播客确实还挺合适。
4 比较 B 站和播客,B 站似乎更适合容易视觉化呈现的产品,一图顶万言。播客可以讲道理和讲逻辑,讲故事和讲感情,不太好直接给感官刺激,有点像过去的知乎。
5 要做年轻人的心智,也就等于要花品牌预算。前几年有高现金流的都是还在激烈竞争中的品类,新能源车、手机、拼多多和飞书/钉钉,今年加了一个 AI。未来还会有别的。有的品牌听起来规模很大,但不会在品牌上付费,如果客单价低、带货转化效果好,能直接当场赚到钱,就不会是 B 站和播客的甲方了。
50.
我在阿里的时候,淘系内部强调的是元宇宙电商。不明白但大受震撼,是我离开的原因之一。最近内部强调的又是 AI 电商,认为是未来。
过去用户吐槽的信息,半点不入领导法眼。拼多多一做,熬夜去抄。
这才是组织涌现的问题:勤奋,努力,但不思考。做事忽左忽右,因为文化有限,结果随机波动。
51.
快速眼动睡眠的一个功能是清除情绪缓存。相当于应了那句话,睡一觉就忘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52.
买了一本历史资料,第 200 期的大众软件。里面有黄仁勋、倪光南、陈天桥和姚壮宪的贺词。
还有长篇的内容,回顾过去每年的流行软件。2004 年的一半主流软件都成了历史尘埃。想到了用 Flashget 下载游戏的美好时光。光碟烧录和虚拟光驱恐怕是 00 后都不知道的东西。
穿越历史周期的,除了 Office、IE 和 WinRAR,还有 QQ 。最有意思的是,彼时正在与 Outlook 抢占邮箱市场的 Foxmail,是华中科技大学刚毕业两年的程序员,在 1996 年独立完成的,他的名字叫张小龙。
就在2005 年这本大众软件发布的前后,Foxmail 团队连同张小龙被腾讯收购,命运转动,时光交错,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开始改变。
53.
体制奖励的不是工龄,而是忠诚。
54.
又在网上看到《阿里人的答案书》,都快忘了当初价值观传递这么直观和暴力了。
感慨的不光是荒谬和不适,还有在彼时的环境和场景里,它们是被接受的、被认可乃至对企业的成功非常奏效的。并不是做成了的企业开始奴役别人,而是只有提倡血腥奋斗的企业才能做成。
不要温柔地走入良夜。曾经温柔的公司,都没了
55.
马斯克向星辰大海成功发射的不止是重型推力火箭,还是一份文明备份。
56.
没想到在第一本《读库生鲜》里看到谷大白话的这段,正巧写到了我第二个纹身的希伯来文。这本书还有老同事六兽和许岑的文章,挺有意思的。
57.
最擅长借助用户对抗政策方的可能是 Uber(体现了创始人Travis Kalanick 的风格)。
2015 年,纽约市长 Blasio 提出要准备提案限制 Uber 的运营数量,Uber 立马开发了一个彩蛋版本的 Uber——Blasio's Uber,叫车巨慢,体验巨差。当你头疼的时候就会有这个弹窗:赶快给市长邮箱发抗议信吧。还贴心地提供了一个按钮,一键直达。
事后,市长邮箱挤满了抗议邮件,提案流产。
58.
Once you learn that, you'll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Steve Jobs,1994
59.
红利期不代表去了就变成金子。红利期只是让金子能发光了。
60.
交易决策的信号是重要因素,但未必是交易决策的唯一因素。一个喜剧人有天赋,每句话都带梗,哪怕生产成本低,别人也不得不接受,因为别的地方可能没有这种密度。长期看,部分生产成本的降低肯定会更凸显创意、选题和审美等要素,让这些稀缺要素变更贵;而削弱所谓后天的努力,比如需要投入时间才能掌握的剪辑、建模等工具使用的能力。
最近在看的视频写的是「耗时 501 小时制作」,标题应当有不错的转化率。不过想想这种标题转化技法,未必只限于时间成本,比如「用世上最贵 GPU 打造」「顶配的复古徕卡摄像机拍摄」等等。像很多科技企业会请艺术家背书,表明声音、画面、相机的调教水平,实际上艺术家可能只是简单参与,更像代言。
这种策略最终还是营销策略,属于交易决策的信号传递,但不属于交易决策的核心因素。
类似的现象是供给丰富之后,信号多样化了,光靠「羊羊羊恒源祥」和「收礼只收脑白金」就很难促成交易了。
61.
在《读库》读到一篇马伯庸的《星座照耀中国》,特别有趣,摘录了几段。作为饭桌谈资,效果应当不错。
- 星座古已有之,周朝就有十二宫的说法,名字不太一样。怀疑是古巴比伦传过来的。
- 隋唐时期通过佛经著作翻译进中国,大部分名称已经确定了,包括摩羯座。有些名字有多种说法,比如处女座会说是双女座。
- 很多十二星座的描绘出现在佛教古迹里。民间也有很多当做神祇的记录。
- 很多古籍都有引用十二星座,比如《金瓶梅》。最知名的是苏东坡,曾经说过:我跟韩愈啊,都是摩羯座,一辈子都得毁誉交加。此后很多文人感慨的诗句里经常出现摩羯。
- 真正统一十二星座名称、结束命名乱象的人是康有为,他在天文学著作《诸天讲》里,按真正的含义把阴阳宫改叫双子宫,双女座改叫处女座。
62.
过年回家看到我妈安卓手机里密密麻麻的流氓 APP,嫌弃的程度,就像我妈看到我吃剩的外卖盒。
63.
南方冬天又在下雨时候的被窝,是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64.
过去很多人对微信颇有微词,尤其对微信所谓「节制」很有看法,认为微信不过尔尔。
当时在滴滴的老领导就跟我们讲,如果让某些公司来做,今天我们用得最多的产品将会是广告大乱炖,大家也没办法。节制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还是相对意义上的。能经受住 KPI 和财报数字的追求,是真的很难。
65.
网红:人 > 内容
创作者:内容 > 人
一个区分标准。
66.
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
这句话段永平引用了巴菲特,而巴菲特是在 1986 年股东信里引用了凯恩斯:
We agree with Keynes's observation: "I would rather be vaguely right than precisely wrong."
67.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68.
把爱好当工作未必一定是坏结果。
把爱好当生意是痛苦的,去一家爱好相关的公司打工也可能是痛苦的。真正能凭心意自主决策的工作,又是爱好,那就会是幸福的。
69.
年底了看朋友圈和即刻动态,总结听歌记录的、小红书搜索人格的、小宇宙收听报告这样的都挺多,跟几年前比,很明显少见了一样:各理财平台的年收益报告。
70.
现在淘宝真的很难「淘」到什么好的东西,全靠小红书发现好东西,再跳转到淘宝去买。
这就是竞价排名作为核心商业模式的底层矛盾了。在淘宝,只能发现卖家花了钱的内容,很难发现买家真喜欢的内容。
要跳转淘宝,是因为不在小红书直接转化。小红书目前商品的体系还不大行。我说的「淘」不是看到啥「商品」的推广就买,而是看到有人分享的「内容」,然后发现这类商品挺好的,然后去搜了买。
71.
小红书是新时代的个人博客,真正实现了人人都可以建站,低成本创作内容。
所以小红书的搜索成了新时代的搜索引擎,因为有海量的个人博客作为内容。
72.
判断力不等于创造力。
每周默念三遍。
73.
个人 IP 和公司的矛盾通常是不可调和的,只要个人 IP 不是主要股东,必然出问题。公司觉得你是我捧出来的,个人 IP 觉得都靠我才能成。麻烦的恰恰是这事儿没法证伪,不能重来一次试试。
公司做了很多幕后工作得不到直接的正反馈,个人 IP 能接触海量的用户也容易心猿意马。这样互相更看不上了。
可是互联网的记忆总是叠加在人格化的一方身上的。多少人还记得罗辑思维的另外两位创始人呢?
74.
还在大厂享受光环拿着高薪的朋友,对在设法独立谋生的朋友还是宽容一些吧。大厂里怎么能赚到钱,诸位心知肚明,对比来说,在外面想生存其实不易,没有必要刻意嘲笑和阴阳在做生意的,在做自媒体的,尤其做内容付费的。
当然存在不体面的创作者,也存在有差评的内容产品,这跟卖别的产品没有本质区别。产品就是要交付,承诺也需要完成。可是一提内容付费就是割韭菜,一提内容分享就必须给架在凡不免费就是垃圾的道德高地上,非常糟糕。
结果就是,稍微要面子的朋友都不爱分享了,不愿意出来讲话了,更不会考虑用心创作乃至收费了。反而让内容行业里剩下不少的,是不怎么在意交付、不怎么关心承诺的营销号和工业化生产的赚钱机器。劣币驱逐良币,大家看到的内容,并没有变得更好。
买产品了,作为用户,可以好评,可以差评,天经地义。做产品的,被赞扬很合理,挨了骂也活该。作为看客,却既嫌弃创作者,又嫌弃用户,并自诩高贵,还讲出了英雄主义的叙事感,在我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75.
nb,被说服了。
76.
内容日常免费,偶尔付费,感觉就不是个合理的模式。要么免费,toB 赚钱,就像大多财经、数码和科技自媒体一样。要么就持续付费,就像财新、读库、知识星球一样。
用户转移到付费的心智是很难接受的:既然有免费的,为什么看付费的?既然付费的质量差不多,为什么要多花钱?最后偶尔的付费节目就成了粉丝向的打赏,这很不健康,用户并不是为内容付费。还不如带货。
反而从第一天就愿意付费的用户,日后持续付费的意愿会更强。因为承认了内容的价值,也筛选出了有付费意愿的用户。
77.
创作者千万不要以为特别积极的点赞评论用户、把你吹到天上的用户,和付费用户是同一批人。一旦收费,大多数免费用户会变脸的,就是这么残酷。你得重新再找真正的目标用户。
决心要走赚读者和观众的钱的商业路径,就打第一天起收钱,做出来的才更接近能收到钱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小报童创立开始就不提供免费专栏的原因之一。
78.
很有本土特色的三个隐私怪象:
- 基层的物业在没有任何手续情况下都能收集人脸。大家还都排着队去送个人数据。
- 前阵子注册公司用了自己的常用手机号,现在每天3个骚扰电话,雷打不动,屏蔽不了,屏幕一亮手指一滑已经成了肌肉记忆。
- 在某输入法刚写了半句,隔壁的淘宝已经猜到你特么喜欢什么了。
79.
《马斯克传》里提到马斯克坚持让工程师带团队,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确实有点被压迫,但最大的成效我们都看到了——成本能控制到极致。要不是马鲶鱼,火箭的成本还在一条水平线上,如今是断崖下跌。
互联网产品也是如此。过去对技术介入产品设计这件事极度反感,今天回想了一下,单纯就是大厂里关系复杂,对各自地位没有安全感,遇到的技术很多都是只要话语权不管设计上洪水滔天的。实际上懂产品的技术才是终极协同方案啊。
80.
播客聊天的氛围分几种,仅从听感上划分。
公路聊法,像是边开车边聊天的一车人,聊到哪算哪,比较松弛,可能有点零碎,但可能更多火花。
餐桌聊法,像是边在吃饭聚餐,主题有点明确,饭局也许有目的,也松弛,不过有主线。
开会聊法,像是上班开会,聊得干,信息量大,每句话都精确,有点紧绷,好处是没有废话。
除了这三种主流的,还有一种是听感上如丧考妣如临大敌如履薄冰的,每句话听在耳朵里仿佛指甲刮黑板。这种我愿意称之为「休克聊法」。
81.
自由职业(包括个体户,或者自己做老板)的自由体现在两点:一是时间的自由。自由职业不比打工的绝对时长低,而是可以自行选择开始结束时间,乃至在一周中的工作分布。而打工时是强行限定的。二是选择的自由。遇到一件工作任务,在打工时是比较难拒绝的,而自由职业通常可以凭兴趣选择哪件做哪件不做。
除此之外,自由职业的工作跟打工并没有区别。依然需要花费时间、解决琐事、处理难题和投入生产。只不过这两点自由,尤为珍贵,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82.
在听说大 V 要严格执行显示实名的时候,我的内心毫无波澜
83.
跟一个 OpenAI 团队的朋友聊,有个感触是,大模型还是工程的问题,不是理论/算法问题或者硬件问题。
对人工智能有超强的洞察和预测、对算法有精妙的认知,是理论/算法问题;有芯片,能用起来芯片,是硬件问题。
工程问题是知道明确的终点和目标,一帮人怎么用软硬件和算法解决的问题,不依赖于单纯的天才洞察、采购财力、数据规模等等。
就像发现原子能的规律、有钱建工厂、储备了很多铀-235,和真正造出原子弹,这中间的 gap 一样。有多复杂,看了《奥本海默传》就知道。
吃的还是苦功夫,有价值的还是失败率。
84.
之前打过比方,熟人社交是通讯录,陌生人社交是广场。通讯录长期不变,聚集人的广场会迁移。
陌生人社交目前面临的根本问题可能是,现在不缺广场了。
广场有两个作用:聚集人和筛选人。
聚集人而言,以前大量的互联网用户只是搜索引擎和淘宝的用户,需要有 APP 把他们所谓数字化身放网上来,进入社交的场景,今天这个不缺了,谁还没个小红书大众点评抖音视频号。
筛选人而言,以前互联网用户也都只是消费者,今天大都在网上多少分享点啥。即刻上能谈恋爱,大众点评也能。评论区也具备了门槛最低筛选的功能,小红书评论区里经常看到交上朋友的。
总的来说,时代变辣。回想自己最近几年认识的朋友,都是从即刻、小红书和播客。现在做陌生人社交,真正的竞争对手实际上是所有内容平台。
85.
我是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已经没有我能上的船了。
——白胡子
86.
留在大厂做中层和准高管需要克服的一个心态迷思,就是愿不愿意在抓住了巨大的时代机遇但似乎能力和眼界(看起来)不比自己优秀的领导下面工作,接受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同等的收益的现状。接受不了的,就陆陆续续出走了。但在外面,大概率也无法获得同等的收益,只是心态上得到宽慰而已。
87.
一头扎进不熟悉的领域做事情真的得谨慎。已经看过很多在其它领域声名鹊起的大佬,做自媒体模仿所谓头部账号,把自己账号做成大酱缸和垃圾场的了……
88.
对某些行业悲观的时候(比如产品经理),某些人分析过程没耐心读、讨论逻辑懒得了解,只看结论就批评说这是制造焦虑,行业好着呢是你不行。等势头过去,都在感慨之时,反而不能再提,提就是说风凉话了。
对某个公司乐观的时候(比如瑞幸),某些人不关心单店模型的概念、take off 的价值,只看结论就批评说瑞幸造假了这公司不行。等势头过去,又后悔不早点加盟两个瑞幸门店。也不能提,提就是没本事猜不到是个 V 型曲线。
所以最后干脆就是课题分离、 fuck off 吧。我说我理解的世界,谁爱怎么理解怎么理解。有句话说得好,评论从来不是定义被评论的人,而是定义评论者自己。
89.
这个月听到最好的一个洞察是:房产就是一个城市的股票。
当然这句话也许在房圈早就很有名了?
90.
据日本商业期刊报道,任天堂新员工的留存率高达98.8% (日本平均新员工留存率为70%)。该数据以2019年入职任天堂的员工为统计对象,到2022年时,每100名新员工中仅有1人离职。
做的产品是天,工作体验似乎也是天
91.
半佛团队写手们修炼文案能力,不是翻同类账号,不是听播客讲爆文逻辑,不是看知乎小红书分析,是订阅了《读库》学习。
类似的,真正资深的股民和个人投资者,很少凭借雪球和公众号做决策,看财报和英文媒体,跟业内人士交流更多。
容易想到一句话,「吃点好的吧」。输入 80 分的东西,输出能及格尚且不错了。心怀米其林,做出必吃榜也不错。日常吃翔,连翔都做不出来。
92.
苹果公司为什么了不起,除了赚钱的层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
这么说吧,黑灯跟我说过,在接触 iPhone 和 iPad 之前,他作为视障人士是无法体验大多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
93.
聊知识付费和聊播客商业化是一样的概念。反复说单纯概念意义上,媒介的差异、形式的优势和破圈的困难,不如对比下实际的内容品质。被斥为垃圾场的短视频都用八小时剪几分钟的成片率来保证质量了,播客有的闲聊 15 分钟还没进正题。
为什么国外的知识付费市场繁荣?为什么国外的播客都能赚到钱?有的主播/创作者常常恨铁不成钢,讲用户素质,讲付费意愿,讲好酒太怕巷子深,就是不聊怎么把内容做更好。不如墙外涨涨见识,降降 ego。
内容就是产品,产品的品质才是破圈、获客乃至盈利的根本。
94.
另外存在的常见误解是,播客这样的内容就可以不在意效率,就是刻意做得慢、做得松散。这是个巨大的误解,因为所有的内容,用户需求里总有一条是效率。
喜剧播客里谐星聊天会就是以梗多且共鸣多受欢迎,讲书播客里纵横四海也是几乎没有半点废话,黑猫侦探社,疯投圈,商业就是这样,皆是如此。
那头部的生活类,情感类播客呢?也是一样,看似是闲聊陪伴,实际上提供的也是「情绪价值」。单位时间提供的价值更高。更多人期待的是,有更多共鸣、更多理解和更多会心一笑。如来都来了,正是如此。
效率不代表快就是好,而是同样的功用,用户总是追求单位时间更有效的内容。
可能会有朋友质疑,照你这么说,三分钟解说电影比看电影更好咯?当然不是,电影是表演、画面、音乐、音效等等整体的体验,三分钟解说往往只是故事梗概,相当于只看了电影的浓缩剧本,内容不是高效处理,而是失掉了大多信息,就像一首歌不自己听,是让人总结了歌词大意一般,天差地别。
总的来说,好的内容的标准从来没变,就是有效率地创造价值。
95.
都说短视频平台的培训课都是靠信息差赚钱。
只不过,赚钱靠的是「你不知道一些知识,但我知道」,跟靠的是「你以为你需要一些知识,但我知道其实你不需要」,是两种信息差。
96.
信息不对称还是目前社会生活里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买房卖房过程中,都常常因为朋友的一句话,就发现完全不一样的个人经验,有的省很多事儿,有的能避开很大的坑。
不得不说一嘴,小红书正在弥合这种信息不对称,对普通人有很大的功用。遇事不决搜一下,看看素人用户的说法,再辅以评论区路人的旁证,已经是我日常社会生活的标配了。
97.
接上条。很多人对小红书的敌意往往是出于人格化之后的想象,小红书好像就是个提供单一服务的人,见过不好的一面就有点嫌弃了。
其实不是,小红书是社交媒体平台,也是工具。平台提供了场合让我们能找到对的人,和内容,这种开放性很重要。行为决定使用体验。
就像任何工具一样,很难有所谓公允客观的好用不好用。一支画笔在我手里是废的,在画家手里就是神器。
98.
@雨白Rosie 之前喝茶时说的一句话记忆深刻:中了彩票,最怕觉得是自己本事。
过去这些年是经济腾飞大家吃尽红利的时期,认清这件事,就不会以为都是自己本事,不管是做了几个功能的产品经理,还是想了几个方案的广告创意。
终究会越来越清醒的。
99.
如果年轻时没有听过。会不会被人群淹没。
100.
新年自省:
宁敲金钟一记,不打破鼓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