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4年6月,在陕西汉中市洋县,一个宁静的小村落里,一位农民冉女士和记者诉说着她和一种珍稀鸟类的故事。
5年之前,冉女士发现有两只鸟在门前的大树上面搭了一个窝。
这些鸟儿身体是白色的,脑袋顶上仿佛还戴了一顶红色的小帽子。
不久之后窝就搭好了,这些鸟儿在冉女士的门前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每年幼鸟长大之后不久它们就会离开,然后第二年的时候又准时飞回来,重新回到窝里面生儿育女。
就这样,这几只鸟儿与冉女士一家人相伴,截止到2024年已走过五个年头。
而这种鸟儿便是被誉为 “东方宝石” 的朱鹮,一种曾濒临灭绝的珍稀鸟类。
关于珍稀鸟类在自己门前安家落户的事情,冉女士笑着对记者说:
朱鹮的叫声不大好听,而且声音还挺大,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而且因为和这些朱鹮已经相伴了5年的时间,所以冉女士表示自己和这些朱鹮目前也有感情了,所以也乐于看着它们在自己家附近活动。
那么这些朱鹮为什么会选择在人的门前落户呢?
«——【·农户门前落脚的鸟·】——»
洋县地处秦岭南麓,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有着广袤的湿地、水田和山林,为朱鹮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而冉女士的就在这里,这里其实是朱鹮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洋县当地居民对朱鹮保护意识极高,多年来一直与这些鸟儿和谐共处,从不打扰它们的生活。
这样的相处方式让朱鹮对这里的老百姓充满了信任,于是它们也敢在离人类居所如此近的地方筑巢。
朱鹮是一种比较“念旧”的鸟儿,其中对旧巢穴的执着便是一大特点。
每年归来,它们总是会优先选择修缮之前的旧巢穴,而不是重新搭建新巢。
这或许是因为在它们的记忆中,旧巢穴承载着曾经的温暖与安全。
有研究人员发现,有些野生的朱鹮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都用一个巢。
朱鹮对巢穴的修缮十分用心,它们会仔细挑选合适的树枝和草叶,将巢穴破损的地方一点点修补完整。
然后它们就会在熟悉的居所里面继续生活。
冉女士说,自家周围也有很多地方种着各种庄稼。
但是朱鹮从来都不会破坏这些庄稼,它们会在庄稼上找虫子吃。
一只朱鹮一天能捕食大量的蝗虫、螟虫等害虫,有效地控制了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
所以对于当地的农户来说,朱鹮就像是大自然赐予他们的 “农田卫士”,是非常珍贵的朋友。
但谁能想到呢,如今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朱鹮,曾经却面临着濒临灭绝的绝境。
«——【·差点消失的鸟儿·】——»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朱鹮的数量断崖式下跌,甚至一度被人们认为已经灭绝了。
但研究人员们并没有死心,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等科研人员,在经过数年艰苦的野外寻找生活之后,终于在洋县发现了仅存的7只朱鹮。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命,当地政府立即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安排专人24小时对朱鹮进行守护。
科研人员们更是密切关注着朱鹮的一举一动,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繁殖情况等,为后续的保护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为了能确保这种珍贵的鸟儿能在地球上生活下来,研究人员开始了漫长的人工繁育尝试。
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就是为了能摸清朱鹮到底是怎么繁殖的。
最终,研究人员们攻克了朱鹮人工授精、孵化、育雏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从饲料的选择到温度、湿度的控制,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
随着人工繁育技术的日益成熟,朱鹮的人工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除了国内的努力,国际合作也为朱鹮的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朱鹮保护交流项目,分享朱鹮保护的经验和技术。
一些国家还引进了中国的朱鹮,通过合作繁育,扩大朱鹮的种群数量。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人工繁育,如今朱鹮的种群数量总算从最初的 7 只增长到了几千只,这意味着人们总算将这种生物从灭绝的边缘拉了回来。
而如今,在朱鹮经常出没的地方,人们设置了自然保护区,当地的老百姓接受科普之后,也明白了这种鸟儿究竟有多珍贵。
所以大家都会选择和这种差点消失的鸟儿和谐相处,也希望它们能够壮大种族的数量。
«——【·结语·】——»
在陕西汉中市洋县的这个小村落里,朱鹮与冉女士一家相伴的故事还在继续。
他们之间的这份深厚情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朱鹮的重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的觉醒与担当,也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怀揣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就一定能够守护好地球上每一个珍贵的生命。
未来,希望朱鹮能够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它们与人类的故事,也将如同一首永恒的诗篇,代代传颂下去。
参考:
凤凰卫视《被宣布灭绝的“吉祥之鸟”在中国被发现?它们今天活得怎么样? 》2022-8-4
凤凰网《濒危物种朱鹮落户农家院,五年和农民相伴,从不破坏庄稼》202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