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它以憨态可掬的外表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北京夏奥会的吉祥物福娃晶晶和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都以大熊猫为原型,动画片《功夫熊猫》里的可爱帅气的阿宝也是不少伙伴的童年记忆,世界自然基金会也选择把它作为自己的logo。

几十年来,大熊猫也多次作为友好使者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黑白相间的“中国面貌”。可以说大熊猫已然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之一。

作为一类特别的熊类动物,大熊猫有很多有趣的特点。比如,它们有爱吃竹子的天性。我们平时在动物园看到的大熊猫不是在睡觉,就是抱着竹子咔嚓咔嚓地啃。

这也不能怪它们,因为竹子的营养相当贫乏,大熊猫体内的消化系统又是较短的食肉动物配置。它们只能每天耗费16个小时的时间来进食,所以不得不过上了“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


虽然现代的大熊猫每天只抱着竹子啃,但是它们的祖辈并不挑食。在大约700万年前的中新世生存在今天云南禄丰盆地的始熊猫虽然已经有了类似现代大熊猫用于抓住竹子的“第六根手指”,但是它的牙齿还比较接近肉食比例更高的熊类。这表明700万年前的大熊猫祖先还是一种既爱吃肉也吃竹子的杂食动物。

至于现代的大熊猫为什么成为专业的“食竹者”,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大约240-200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失去了感受肉类鲜味的基因,从此便食肉无味,接着彻底进入了食竹时代。

不过,在2019年,有新的研究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



2019年,在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联合研究中,科学家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法研究大熊猫的食性,所谓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就是通过研究生物骨骼和牙齿中的稳定同位素(如13C和15N等)来判断动物的食性。

在动物吃完东西以后,食物中的化学符号会留在身体里,而不同食物中的化学符号不同,因此,我们可以以此来判断它们生前吃了什么。

科学家对比了5000年前生活在云南的大熊猫骨骼和现代大熊猫标本中的稳定同位素,结果发现5000年前大熊猫体内的氮稳定同位素值的变异系数比现代大熊猫高得多,和一般的素食动物相当。

除此之外,从全国其它七个地方采集的古代大熊猫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值也和现代大熊猫的差异显著,并且都呈现出变异系数更大的趋势。

由此可见,在5000年前,也就是中华文明方兴未艾的时候,大熊猫虽然已经以素食为主,但是仍然不像今天的大熊猫那样只喜欢吃竹子。


倘若这项观点属实,那么大熊猫作为“食竹萌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五千年。

换句话说,在三皇五帝逐鹿中原的时候,大熊猫还是吃嘛嘛香的好胃口,但是就在后面这短短的五千年中变成了专业的食竹者。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问了:五千年的时光对于生物的演化来说还是太短了,五千年就改变食性,你这和某些动物小说一样“逆天”吧!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也许是人类的活动。5000年前时,大熊猫中的主流成员是那些不挑食的家伙,食竹者的祖先此时处在隐居深山的边缘位置。

大约4000-2000年前,随着国家的诞生和社会变革,人类逐渐有了开垦山林的能力。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效率被极大地提高,而那些食性较杂的成员在这个时期,不可避免地会染指人类的农田。自然会被人类当作“害兽”捕杀,同时因为祭祀等一系列目的的需要,人类也会主动捕猎野生大熊猫。

这些食性较杂的成员在不断打击下,最终难逃凋零殆尽的命运。只有今日食竹者的祖先因为藏于深山,爱吃竹子的习性也让它们更少与人类在食性上发生冲突,最终生存到了今天……



在人类文明的扩张中,被迫“改变习性”的又何止是熊猫。在同一时间段内,和大熊猫并称为秦岭四宝之一的朱鹮一度跌至灭绝边缘,残存下来的个体失去了迁徙的能力,成为了留鸟。

因为哥伦比亚大坝的建立,高首鲟再也无法见到大海,只能永远地留在淡水中。还有一些动物,譬如渡渡鸟、旅行鸽、袋狼、白鲟等已经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永远的回忆……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那就不要再失去更多了。

作者:千禧君

责编:董小娴

审核:张超 李培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