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这标志着他的第二次入主白宫。值此历史性时刻,他再度签署“行政令”,宣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这一场景似曾相识——毕竟在2017年,他就曾带领美国第一次“退群”。这一次,熟悉的配方再次上演,让人不禁发问:为何特朗普如此执着于退出《巴黎协定》?若他们再度退出,《巴黎协定》又将何去何从?
《巴黎协定》:气候治理的里程碑
要理解特朗普为何两次选择退出《巴黎协定》,必须先了解这份协议的意义和背景。《巴黎协定》诞生于2015年,是近200个缔约国通过艰难谈判达成的全球性气候治理框架协议。
它的核心目标是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争取不超过1.5摄氏度。协议强调“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原则,各国根据自身国情自愿设定减排目标,同时承诺每五年提升减排力度。
这份协议不仅是一次政治性表态,更是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质性举措。
例如,2019年的数据显示,《巴黎协定》推动了全球绿色能源的发展,仅太阳能发电量在过去十年间增长了近十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协议强调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它们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这种“责任与义务”结合的框架,不仅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深远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气候正义”的理念。
特朗普的反对理由:短期利益优先
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核心口号,他认为《巴黎协定》对美国经济“极为不利”。他的主要论点在于,这一协议要求美国承担巨额资金援助(如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并对国内传统能源产业施加了额外负担。
例如,他在2017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美国加入《巴黎协定》,将导致煤炭和石油等行业的大量工作岗位流失。”
然而,这种观点仅仅关注了传统能源行业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例如,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自2010年以来,美国的煤炭行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而风能和太阳能行业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以风能为例,其就业人数在2019年增长了15%以上,而煤炭行业同期则萎缩了近10%。可以说,特朗普所强调的经济利益,是一种对能源结构转型趋势的选择性忽视。
主要为了讨好选民
特朗普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以能源产业为支柱的“锈带”州,例如西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等地。
这些州的选民对于环保政策普遍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会对当地的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特朗普通过退出《巴黎协定》,不仅巩固了自己在这些州的选票,还借此传递了一个政治信号:他的执政优先考虑“美国工人”的利益。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一直带有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他反对全球化,认为国际协议是对美国主权的“绑架”。在他看来,《巴黎协定》正是“全球主义”的典型代表,是国际社会对美国“割韭菜”的工具。
特朗普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协议,声称“它让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占尽便宜,而美国却要为此买单”。这种对国际规则的挑衅,不仅让美国与盟友关系恶化,也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一种“唯利是图”的国家形象。
全球的应对与协定的未来:会崩盘吗?
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其退出无疑对《巴黎协定》的实施产生了重大冲击。2017年美国第一次“退群”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纷纷放缓了减排进度,甚至以“美国的缺席”为借口拖延履约义务。
例如,巴西在2019年削减了对亚马孙雨林的保护预算,这直接导致了该地区森林砍伐率的飙升。但也有一些国家选择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扛起气候治理的大旗。例如,中国提出了“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并大力推动绿色能源和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欧盟则推出了“绿色新政”,计划未来十年内投入1万亿欧元,用于可持续经济转型。这些行动表明,即使美国选择退出,《巴黎协定》的执行仍具有一定的韧性。
尽管许多国家在努力推动气候治理,但美国的退出无疑增加了《巴黎协定》崩盘的可能性。一方面,作为全球经济和政治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缺席削弱了协定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可能在减排承诺上变得更加保守,从而影响全球气候治理的整体进程。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巴黎协定》可能会变成一纸空文,最终丧失实际意义。
特朗普的退出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美国的经济利益,实际上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近年来,美国本土的气候灾害频发,已经为这一短视行为敲响了警钟。
以加州为例,该地区近年来山火频发,2024年的山火季造成了超过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迫使数十万人疏散。与此同时,佛罗里达州的飓风袭击频率和强度也在持续增加。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还对美国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到本世纪末,美国沿海城市的海平面可能上升近1米,这将直接威胁到纽约、迈阿密等大都市的生存环境。可以说,特朗普的“退群”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短期收益掩盖不了长期风险。
未来谁来扛起环保大旗?
特朗普的两次“退群”,让人们看清了美国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不稳定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球气候治理就此停滞。一些新兴经济体正在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出领导力。例如,印度的太阳能发电量在过去五年间翻了三倍,而非洲国家也在国际资金支持下加速发展绿色农业。
但从长期来看,全球气候治理需要更多的合作与担当,特别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重新加入并发挥领导作用。只有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后代留下一片蓝天。
结语
特朗普两次退出《巴黎协定》,无疑是短视政策的典型案例。美国身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既有能力,亦有责任在气候治理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然而,特朗普政府这种“退群”之举,实则暴露出其重短期经济利益、轻长远规划的弊端。
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扭转,不仅美国本土将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的未来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气候治理是一场关乎全人类福祉的持久战,需要每一个国家的努力。特朗普的行为固然令人遗憾,但只要全球其他国家坚持不懈,这场战斗的胜利依然可期。